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经济腾飞路 | 上页 下页 |
一四六 |
|
※鸣谢 1995年陈国强开始为我的回忆录搜集资料。为了协助我,他从行政服务部被借调到新加坡报业控股。总理吴作栋同意我向政府部门和档案馆索阅有关的资料和文件。总理公署的注册官吕静卿和她的助手张桂玉、瓦伊嘉燕蒂玛拉,不遗余力地—一找出我所需要的文件和资料。在《海峡时报》工作的方月珠和年轻的政治科学系毕业生张家想从旁协助陈国强,彻底地翻查政府保存的文件、重要会议记录、信件和其他有关的文件。其中最有用的是我在会议和对话后即时口述的记录。 陈国强很能干而且点子多。他负责协调研究人员的工作,组织资料,使我的工作方便很多。方月珠迅速而有效率地从《海峡时报》的资料室和档案馆找出有关的新闻报道和讲稿。1997年,随着工作的扩展,报业控股的华特和林清美,以及新加坡国立大俘的吴爱珍博士也加入了资料搜集小组。外交部官员潘内尔。塞尔万协助找出我跟外国领袖的交往记录。国家档案馆馆长陈罗玲例提供了许多很有用的文件和征得当事人同意让我翻阅的口述历史誊录本。国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及《海峡时报》资料室的职员,也同样热心地给予协助。《每日邮报》前通讯员约翰。迪基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尤其是什么课题会引起英国读者的兴趣。我的好友热拉尔德是新西兰前驻新加坡最高专员,后来出任国防部长,他也提了好些不错的建议。 《海峡时报》的新闻工作者——张业成(总编辑)、韩福光、华仁、祖雷达、黄碧云和蔡美芬提出许多修改的建议,使回忆录更加容易阅读,特别是那些对我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一无所知的读者。 《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把还未翻译成华文的初稿全部通读过。从前也在《联合早报》工作,目前在全国职工总会任职的成汉通一遍又一遍地看过不同阶段的初稿,才敲定要译成华文的文稿。 《每日新闻》总编辑贡图尔、社会发展及体育部长阿都拉、高级政务次长再诺以及政务次长麦汀和雅国,针对所有涉及马来民族的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设法避免无意中伤害马来同胞的感情。 我的老朋友和旧同僚吴庆瑞、林金山、王邦文、奥斯曼、李炯才、拉欣依萨、莫里斯。贝克、沈基文、纳丹(我们的现任总统)和严崇涛,先后阅读了草稿中的有关部分,帮我确定或纠正我回忆中的事件。 纪梭(常驻联合国代表)、陈庆珠(驻美国大使)、比拉哈里(外交部副秘书)、许通美(巡回大使)和李曹国(政策研有院院长)也阅读过初稿。作为外交官、作家和学者,他们提供的宝贵意见使我更加突出了本书的重点。 时报出版社文字编辑刘诗娃对文字进行了一丝不苟的审阅、定稿。 我的三名私人助理黄莲好、卢福德和许建星勤奋地不停工作,往往到晚上还得继续进行修订、校正。他们已超出了工作的体分。对以上和其他无数无法—一提及的人,我由衷地表示感谢。本书的失误都由我个人负责。跟上册一样,我的妻子芝多次一页页地阅读,直到她认为我的文字清楚易读为止。为了让国内外华文读者也能在第一时间读到我的回忆录,我决定将华文版和英文版同时出版。由成汉通领导的一组《联合早报》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配合我的撰写进度,及时把英文初稿译成华文,并随时根据我的修订稿修改华文译文。 吴俊刚与汪惠迪两位对华文译稿做了大量的修饰工作,务必使译文在忠于原著的同时,能让新加坡和国外的读者,尤其是中国、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的读者读来轻松,不致误解。我特别感谢他们。在执行编辑白士德的协调下,文字编辑莫洁瀛与王美燕,翻译梁文宁、林琬排、陈慧霞与李慧玲,美术编辑李智松,图片编辑尹伯佳,资料研究和索引编辑韩山元与郭品芬,对他们各自所担任的工作充满热忱,力求把它做好。 除了他们,我也要感谢《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周清海教授、我的新闻秘书杨云英女士,还有张清江。他们都通读了我的初稿和华文译稿,并提供意见。他们每一位都力求使这部回忆录华文版的文字、版面设计与编排达到理想的水平。 李光耀 新加坡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