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伏尔泰 | 上页 下页


  §五、流亡英格兰

  伏尔泰到英国时,看到的一切都是使他感到美好和振奋。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早已结束,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与欧洲大陆的君主制国家相比,政治上的民主和自由气氛要浓重的多。伏尔泰刚刚从一个立制的国家被放逐,在英国这样一个较自由的国度里,呼吸顿感畅快了许多。并且英国的宗教气氛比较淡薄,宗教狂热和宗教迫害的事都很少发生,这正合伏尔泰的口味。

  起初伏尔泰来到英国,是想先投靠他的朋友鲍林勃洛克爵士,可是在伦敦没能碰到他。这样,伏尔泰就接受一位叫法格纳的商人的招待,住到了商人的一座乡间别墅里。这位商人对待伏尔泰非常真诚和慷慨。

  伏尔泰也出身资产阶级,和商人属同一社会阶层,再加上两个人彼此真诚,因此他们挺谈得来。伏尔泰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1733年他还把自己创作的悲剧《查伊尔》题献给了法格纳。这在当时确实应该算是相当大胆的了:题献悲剧给一位商人!从他这一大胆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贵族和平民的看法确实是变了。

  同时,伏尔泰在英国的文学界、政界,甚至宫廷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招待。与他来往较多的文学家,主要有英国杰出的诗人蒲伯、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剧作家康格里夫,以及诗人汤姆森、剧作家盖伊等。他对蒲伯、斯威夫特的评价相当高,称蒲伯是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并在后来出版的《哲学通讯》中评价他:“是英国的最漂亮、最正确,尤其是最和谐的诗人。”

  斯威夫特也是伏尔泰的好朋友,是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伏尔泰给予这篇小说很高的评价。而他和康格里夫的会见却并很不愉快。康格里夫不愿伏尔泰称他诗人,而要求伏尔泰把他作为一个普通的绅士来交往。伏尔泰说:“如果你只是位普通的绅士,我就不来拜访你了。”伏尔泰对这位自恃高大的剧作家十分不满,认为他不尊重自己从事的文学职业。但他对康格里夫的作品仍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伏尔泰是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和牛顿这样两个英国伟大的人物介绍到法国的人。在此之前,法国人并不了解他们。伏尔泰在学会熟练地使用英语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掌握了除莎士比亚外的全部英国文学。

  伏尔泰这个爱讽刺的法国哲学家不能理解英国最好的心灵,正如严肃的英国哲学家不能理解法国最好的心灵一样。伏尔泰把莎士比亚比作野蛮人,一个多世纪后,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报复地把伏尔泰称为疯子。伏尔泰觉得莎士比亚缺乏高尚的趣味,也不懂戏剧艺术的规律。但是,尽管有这些不满的地方,他仍然认为,莎士比亚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他把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个别场面译成法文,借用它的一些情节,或者利用戏剧冲突,模仿着他来写剧本。在他之前法国人对莎士比亚是如此陌生,当伏尔泰把他翻译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朱利叶·恺撒》寄到法国科学院时,达兰贝尔在1762年正式答复中说:“科学院没有原文剧本,因而无法评判这篇翻译的优劣。”

  法国人了解牛顿,也是从伏尔泰这儿开始的。当伏尔泰在英国时,他潜心钻研牛顿的理论著作,对牛顿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非常敬佩。当时法国人还不了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原理。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十分深奥,一般人不易理解,伏尔泰用他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手法,向法国人介绍牛顿的学说。从这时候起,牛顿的名字才为法国社会所知晓。

  在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高度尊敬,这一点使伏尔泰大加赞扬。

  他一直主张,文学上的才能比高贵的出身更重要,更应当受到尊敬,可是在法国,像他这样出色的人竟会两次三番被投进巴士底狱,并且遭到贵人的棒打。比较之下,更使伏尔泰大加感慨。尤其是看到牛顿去世时,国家为他举行的宏大的葬礼更使他惊异于英国对于这样的科学天才所表示的敬意。牛顿的遗体在火炬通明的寝床上被抬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后面跟着大队的送葬人群,包括首相和大臣。伏尔泰说:“牛顿先生在世时受到人们的尊崇,死后也得到了他应当得到的荣誉。”

  可是后来,当热情过后,伏尔泰能把这一切看的更清的时候,他又推翻了以前的说法:“我年轻时以为牛顿的幸运是由他伟大的功业而得的,朝廷与人民是为表彰他而才授予他勋位,谁知全不是这样,牛顿有一个可爱的侄女,叫康特伊特夫人。财政大臣哈利法克斯很疼她,如果没有一个美丽的侄女,什么微积分,什么地心引力,都不值一文的”这段话虽说有些偏颇,在当时的英国其实倒也是现实。

  伏尔泰在英国还目睹了著名女演员奥尔菲尔德小姐的葬礼。这位小姐得到和牛顿一样的礼仪,被葬于西敏寺。后来伏尔泰回法国后,他以前的情人、著名女演员勒库弗勒小姐被情敌毒死后,教会竟不准把她葬在教徒墓地上,部分是由于没有做死前的宗教仪式,但更主要的她是演员,法国人认为演员的职业很下贱。

  于是,人们只能把她葬到塞纳河畔的一片荒地上。比较之下,令伏尔泰非常愤慨。他写了一首名为《勒库弗勒小姐之死》的颂诗鞭挞了天主教会的这种卑劣行径,这首诗至今仍是愤怒揭露教会的恶习与热烈颂扬启蒙思想相结合的优秀政治抒情诗的典范。在颂诗中,伏尔泰激愤地写道:“在古希腊可以给她设立祭坛/在法国却不给她安葬。”“要是勒库弗勒生在伦敦/一定也会/在哲人贤士英雄明主旁有她的墓坟。”

  为死去的女演员作颂诗,这种行为是被认为大不敬的。伏尔泰又一次得罪了天主教会。这时他只好逃到了诺曼底去。

  伏尔泰在英国期间,还写了一部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查理十二是瑞典的国王,他的生平事迹早已引起伏尔泰的兴趣。这时,伏尔泰在英国又遇到了曾跟随在查理十二身边的法勒里斯,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详细了解了查理十二的性格、轶闻和几次战役的经过。此外他还见到了其他一些了解查理十二的人。这些都对他的创作有不小的帮助。伏尔泰的历史观在史学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史书应当更着重于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而不应只注重战争和外交。伏尔泰的历史观被认为是启蒙主义历史学,这是和十七世纪的人文主义历史学相对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