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伏尔泰 | 上页 下页


  伏尔泰在中学时,就在戏剧和文学方面显露出的天赋。他12岁时就写了一出悲剧《阿穆利乌斯和努弥托尔》,并且已善于演戏。他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诗句。一次,一个老兵到中学来,请求神甫帮他写一首诗献给王爷,卜莱神甫把这项工作交给伏尔泰。后来那位王爷读了诗后,很受感动,给那个老兵发了一笔年金。

  由于大路易中学很注重诗学、戏剧和文学的教育,因此不能说在这个学校的经历对伏尔泰毫无帮助。伏尔泰后来的不少思想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他在文学、戏剧方面的才华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脚。

  除此之外,他还和学校的一些教师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关系。这也是伏尔泰矛盾性格的表现。他一方面反宗教,反对耶稣会,一方面又尊敬、感激那些对自己进行教诲的教师,如卜莱神甫、奥利维神甫等。奥利维神甫比伏尔泰仅大12岁,后来成为欧洲最有成就的拉丁文学者,也是伏尔泰一生中的好朋友。靠着夏多纽夫神甫的提携,同时也靠着他出众的思想,他结识了圣殿集团的伊壁鸠鲁信徒,成为这些王公贵族的座上客。他和他们一起高谈阔论,朗诵自己的诗作,常常赢得满座喝采。

  老阿鲁埃不愿儿子与这些人来往惹出麻烦,伏尔泰中学毕业后就被送进了法科学校。然而他的兴趣不在法律上,他的志向是作一名诗人。老父很气愤,认为当诗人就是个废物。但伏尔泰说:“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法官的头衔,但买不到诗人的桂冠。”老阿鲁埃见儿子如此坚决,只好放弃把他培养成一个律师的计划。伏尔泰的教父的兄弟夏多纽夫侯爵正巧这时出任法国驻尼德兰大使,他指定伏尔泰为自己的随员。这样,19岁的伏尔泰第一次离开了法国。

  §二、浪漫而反叛的青春

  伏尔泰作为一名大使随员来到海牙,当时的海牙,相对于欧洲其他地方,政治上要开明一些,没有宗教狂热,思想比较自由,工业也比较发达。虽然伏尔泰抱怨说这里戏剧文化层次较低,不能经常欣赏出色的戏剧,但海牙较开明的政治气氛对他倒是十分适合。

  再加上他离开了家庭,不再受父亲严厉的管束,这使他感到自己像一只小鸟一样自由。

  19岁的伏尔泰到了海牙后,感到该谈一谈恋爱了。恰在这时,他在街上碰到了奥令波。奥令波是一个美丽、纯情的姑娘,在认识伏尔泰以前刚刚被前一个男朋友抛弃。她也来自法国,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而母亲则是一位新教徒。为免受宗教迫害,她的母亲,社诺阿依哀夫人,带着女儿逃到了荷兰。

  为维持生计,社诺阿依哀夫人办了一份小报,名为《精华报》,定期出版,专门刊登有关知名人士的花边新闻和诽谤文字。伏尔泰很瞧不起她,但对她的女儿倒是满腔深情。他不叫她奥令波,而给她起个名字叫潘佩特。在给她的情书中,他写道:“是啊,亲爱的潘佩特,我将永远爱你。虽然最不忠实的爱人也会这样说,但他们的爱绝非像我的那样基于完全的敬爱之上。我非但爱你的人,且亦爱你的德性。”伏尔泰和奥令波的秘密恋爱和约会进展顺利,但当奥令波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却大发雷霆。她自己就是因宗教信仰离开丈夫的,不愿女儿再找一个天主教徒。并且她认为伏尔泰并不是真心想娶奥令波为妻,再加上伏尔泰比奥令波还小2岁,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一切使得她严格禁止女儿和这位法国大使随员继续来往。

  当她发现她的言语训斥起不到什么作用时,就动手打了奥令波,并跑到大使馆,跪在夏多纽夫侯爵面前,哀求他管教伏尔泰。大使无奈,只好答应把伏尔泰遣送回国。动身之前,先把他软禁在大使馆,以使他无法和奥令波相会。

  可是这时恋爱中的年轻人,总能找到办法绕过眼前的障碍。他们通过仆人互递情书,交流彼此的情感。

  此外,浪漫的伏尔泰还把自己的一套宫廷侍卫的制服送给奥令波,好让她装扮成侍卫到使馆来和自己幽会。

  于是,每天薄暮时分,使馆外就会出现一个俊俏的年青侍卫,穿着漂亮的服装,风度翩翩,这就是奥令波,来使馆与被软禁的情人相会。然而,好景不长,不久,这个小把戏就被夏多纽夫侯爵发现了。侯爵这回真的动了怒,他立即把伏尔泰打发回法国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