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伏尔泰 | 上页 下页
一〇


  1731年冬季又要来临了,正在愁于无处安身的伏尔泰结识了泰纳·马尔代男爵夫人。男爵夫人的宅第位于巴黎相对安宁的好孩子大街,漫步庭园,可以遥望罗浮宫花园的似锦繁花。伏尔泰迷恋于这里静谧的气氛和赏心悦目的庭园,他与男爵夫人商量,他愿意以每年4万利弗尔的租金寄住在这里,已快步入穷途末路的男爵夫人当然求之不得。从这年冬季开始,伏尔泰就俨然像主人一样住到了老夫人的家里。为了能愉快地生活在这里,聪明的伏尔泰经常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主人效劳。男爵夫人经常举办晚宴会,在这些晚宴上,多才多艺的伏尔泰就经常指导客人在客厅里排演自己写的剧本,有时甚至亲自客串某些角色,气氛非常热烈。老夫人感到非常快乐,常常为此激动不已。当然,这并不完全是逢场作戏,从小就热爱戏剧的伏尔泰也把这作为展现自己才华、试演自己最新创作剧本的舞台,因而,他也对这项工作非常感兴趣。

  吃过多次苦头的伏尔泰,现在很少再写“歪诗”去直接刺激统治者了,他已开始明确地以启蒙为目标,用他的哲学、历史、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著作,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公开揭露专制统治的要害,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觉醒。伏尔泰住进马尔代男爵夫人家里后就开始撰写他的第二部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悲剧《恺撒之死》。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两部悲剧《爱丽菲勒》和《查伊尔》的创作,并设法得到了公演。此外,他还完成了《趣味的圣堂》的写作。

  3.爱情剧《查伊尔》的巨大成功

  伏尔泰有一句口头禅——“我遭受苦难,我以写诗为乐”。他不断受到迫害,在颠沛流离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查伊尔》就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本。在他一生写成的15个悲剧中,只有《查伊尔》算得上是真正的爱情悲剧。

  伏尔泰早已是享有盛名的悲剧诗人,可是有些饶舌的批评家却骨里挑刺,指责他不会描写爱情,说他所描写的戏剧冲突枯燥无味。伏尔泰是个从来不服输,也不甘为人之下的人。他听到这些批评后拍案而起,愤然起誓:“这一次准有爱情了,但不会是风流旖旎的爱情①。”在极为激动的情绪下,他仅用20天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一部情节曲折离奇、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感情真挚动人的爱情悲剧。

  ①参见丁子春著《伏尔泰》,《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查伊尔》的情节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非常相似,只是换了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人物变成法国武士与耶路撒冷的帝王。在十字军东征时,耶路撒冷的苏丹奥洛斯曼纳与女俘查伊尔相爱。在查伊尔的心底里,奥洛斯曼纳不只是主人,更是一位勇敢、豪爽的英雄。但是,她的女伴法蒂玛却经常提醒她,一个年轻的女基督徒不能与一个伊斯兰教徒相爱,这是严格的宗教戒规。这时,从欧洲来了一位基督教骑士纳瑞斯坦,从前,他也是奥洛斯曼纳的俘虏,因这位苏丹赞赏他的勇敢精神,允许他回国索取自己的赎金。现在,纳瑞斯坦带来了大量黄金,不仅可以将自己赎出,而且还想赎回10个基督徒。

  宽宏豪爽的奥洛斯曼纳却决定不收分文,无偿释放100个基督徒。其中包括一位名叫吕西央的老人,他在耶路撒冷遭受了20年的折磨和奴役。这时候,已深深爱慕着奥洛斯曼纳的查伊尔,拒绝与被释放的同胞同行。查伊尔的叛教,使纳瑞斯坦大为震惊。老人吕西央也已认出查伊尔和纳瑞斯坦就是自己早年失散的儿女,女儿的叛教使他异常痛苦。他向女儿讲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描绘了他们祖国的美丽富饶,并要求她向自己保证不改变信仰。虽然父亲的劝告,使查伊尔深为感动,但是现在她挚爱着奥洛斯曼纳,又怎能忍心离开呢?吕西央和纳瑞斯坦只好匆匆先行了,查伊尔仍在犹豫不决,痛苦万分。

  纳瑞斯坦离开耶路撒冷后,于途中给查伊尔来了一封信,这封信被苏丹手下的人截获。奥洛斯曼纳不清楚他们是兄妹关系,看了信后既痛苦,又嫉妒。他对查伊尔起了疑心。查伊尔感到非常委屈,她热烈地向苏丹吐露爱情,反而使奥洛斯曼纳觉得她真的变了心。他把纳瑞斯坦的信交给查伊尔,以探虚实,查伊尔表示想与纳瑞斯坦见面。想不到这却引得奥洛斯曼纳醋劲大发,立即下令把纳瑞斯坦抓回来。查伊尔想拯救兄弟纳瑞斯坦,大声呼喊他的名字,这时,被激怒的苏丹一刀将查伊尔杀死。纳瑞斯坦戴着镣铐被押回来,说明了真相,奥洛斯曼纳追悔莫及,拔剑自刎。

  1732年8月,《查伊尔》正式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连一向批评他甚至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查伊尔》的巨大艺术魅力。第一次演出结束的晚上,当伏尔泰出现在包厢里的时候,热情的观众向他热烈欢呼,掌声雷动。面对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伏尔泰深深感动了,他非凡的艺术才能终于再一次得到人们的认可。面对这一巨大的荣誉,伏尔泰突然醒悟了:自己这些年来所吃的那些苦头又算得了什么?!

  《查伊尔》后来还多次公演,观众的热情经久不衰。伏尔泰也一直偏爱这个给他带来荣誉的剧本,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常在家里举办的私人演出往往选择这个剧本。他高兴时还亲自扮演吕西央或奥洛斯曼纳。

  伏尔泰同一时期的另一作品《趣味的圣堂》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趣味的圣堂》是一部讽刺作品,其中有诗,也有散文,它激烈地批判了整个文学评论界。在这部作品中,伏尔泰描述自己被一位开明的朋友、天主教神甫波利克红衣主教引导,穿过圣堂,检阅了前几个世纪和当时法国的知名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纪念物,并对这些人和物一一做了评论。他描绘巴黎圣母院被毫无作用的旧装饰弄得杂乱不堪,讲述评论家们被书上的尘土和墨水弄得很脏,把他们都说成是怯懦的迫害者。这一下可捅穿了马蜂窝,立即遭到集体的围攻,即使伏尔泰最好的朋友也对他不能理解,巴黎喜剧院甚至还上演了一些讽刺剧攻击《趣味的圣堂》,丑化、谩骂他。伏尔泰对此既感到恼火,又感到失望。

  1733年1月,马尔代男爵夫人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在一天天消瘦下去。伏尔泰感到老夫人可能要不久于人世了,他告诉垂危中的老人,他对她病情的日益恶化已无能为力。他惟一能为老夫人效劳的大概只能是准备操办后事了。奄奄一息的老人说,她不想在临死前见到身披黑袍的可怕的神甫。伏尔泰不敢照老夫人的吩咐办,因为他担心,如果这位老夫人不敢做临终宗教仪式的话,人们一定会认为是伏尔泰阻止老夫人这样做,他不想再为自己找麻烦了。于是,他坚持找来一位神甫,为老太太举行了临终仪式。伏尔泰内心并不喜欢这位老夫人,只是对老妇人在他落难无处安身时搭救过他心存几分感激。男爵夫人终于在神甫的祷告中寂寞地死去了,伏尔泰心头涌起一丝悲哀。他感到最为遗憾的是自己再也不能住在这幢漂亮的房子里了,他的生活又面临着新的动荡与飘泊。何处再找安身之处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