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史迪威 | 上页 下页
八四


  史迪威和麦克阿瑟是仅差一届的西点军校同学,彼此非常熟悉。麦克阿瑟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向他介绍了前线情况,并为他安排了视察活动。美军在太平洋上正迅速推进,菲律宾的战斗已基本结束,琉黄岛也已占领,冲绳岛和塞班岛上的战斗正激烈地进行。6月18日,史迪威准备回国,麦克阿瑟又与他亲切交谈。他问史迪威是否愿意担任他的参谋长,史迪威摇了摇头,对他说:“我认为我适合当一名前线司令官。”麦克阿瑟又问他,作为一名四星上将是否可以担任集团军司令。史迪威答道:“只要让我带兵打仗,哪怕指挥一个师也行。”可是,当时确实没有位置可以安排。第二天,史迪威只好离开前线回国。当他抵达夏威夷的火奴鲁鲁时,突然接到麦克阿瑟的电报:“立即返回关岛,指挥第10集团军。”原来,该集团军司令巴克纳将军在冲绳指挥作战时,不幸被弹片击中身亡,史迪威侥幸得到一个指挥位置。

  6月23日,史迪威正式就任第10集团军司令。但在同一天,美军已基本占领了冲绳岛。以后的战争进程更是急转直下,史迪威终于还是没能指挥美军部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8月8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史迪威带着喜悦和无奈的复杂心情在日记里写下了这句话。

  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7日,他又亲自主持了琉球群岛日军的受降仪式。

  剩下的事情就是对日本及其殖民地的占领了。按照原定的计划,史迪威的第10集团军将进驻朝鲜。但是,蒋介石却极为敏感地又一次向他伸出干涉之手。他致电杜鲁门,要求美国就“史迪威将军将率领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的传闻作出说明。杜鲁门回电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麦克阿瑟认为,朝鲜也得算“中国沿海”。为了避免引起麻烦,决定取消第10集团军的占领行动,准备于10月15日撤回国内。

  史迪威隔海望着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他太想回那里去看看了,尤其是想念北京。9月26日,他给马歇尔发去一封电报,希望准许他在第10集团军回国以前,就近到北京去看看老朋友。马歇尔询问了蒋介石。几天后,蒋介石断然表示拒绝,声称史迪威的访问会被共产党所利用。

  听到这一消息,史迪威非常气愤:“他们不希望我现在去亚洲大陆……也许蒋介石以为我会掀起一场革命……我也真想那样干一番。”

  北京,这座城市寄托了史迪威太多的感情,给他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他多想再回那里看一看啊!再在昆明湖里泛舟,再摸摸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再逛逛琉璃厂的书店,再尝尝全聚德的烤鸭……可他再也没能看上一眼北京!

  1945年10月18日,史迪威回到美国,他带回去的第10集团军被解散,给他安排的新职务是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他对这个工作一点儿也没兴趣。战争结束了,部队没有了,他也62岁了,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他长期关注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和平的希望,但也潜藏着内战的危机。赫尔利和魏德迈已经与蒋介石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其亲密的程度连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美国人的军舰在帮助蒋介石把大批的军队运往华东、华北和东北,局部的冲突不断。

  11月,史迪威的老上司马歇尔刚刚辞去陆军参谋长职务宣布退休,杜鲁门总统找到他,让他赴华“调处”国共关系。马歇尔没有直接找史迪威,而是派一位助手去征求史迪威的意见。当史迪威听到杜鲁门对马歇尔赴华使命的指示后,他明确地断言,马歇尔的使命不可能成功,一旦蒋介石知道美国的基本政策绝不会抛弃他时,他就绝不会对共产党人作任何让步,而只会变得更加强硬。他认为:“我们应该脱身离开那里——立刻。”但是,马歇尔还是去了。

  1946年1月,史迪威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兼管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他离开华盛顿,回到西海岸,到旧金山的普勒西迪奥就职。那里离他在卡梅尔的家,只有几小时的路程。他想,再有一年就到64岁的退休年龄了,那时就可以摆脱一切,过些轻松的日子了。

  马歇尔的中国之行,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最初的停战协定,没有多久就成了一张废纸。局势首先激烈起来的是东北。国民党的军队乘坐美国军舰,大批地开到那里,先期进入东北的共产党军队进行了坚决的抵抗。4月6日,史迪威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没有收信人的名字,也不知是否曾经发出。信中写道:“满洲难道不是一个奇观吗?这真使我渴望丢下手中的铲子,到那里去和朱德一起扛枪打仗。”

  夏天,他的身体渐渐出现不适,头晕目眩,体力不支。

  1946年9月28日,一贯坚强地与各种困难斗争的史迪威,终于被病魔击倒,住进了旧金山的莱德曼陆军医院。

  10月3日,医院里最好的外科医生给他作了手术检查,发现胃部的癌变已到晚期,并且已扩散到了肝部。显然,他的病已经很久了。人们回想起,在1944年反攻缅北时,他就时常胃疼。回到重庆后,他也没有去检查。

  史迫威已到了弥留之际,他提出希望得到一枚战斗步兵纪念章。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奖章,凡在第一线战斗过的士兵都可以获得。史迪威作为战斗一生的四星上将,已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包括一枚荣誉军团勋章,一枚优秀服役十字勋章,两枚优秀服役勋章,但他渴望得到作为一名火线战士的荣誉。10月11日,陆军部满足了这位老战士的最后希望。

  第二天,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将军在昏迷中与世长辞,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路程。

  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没有为他举行葬礼,没有保留骨灰,尸体火化后撒进了太平洋。

  人们用各种方式来悼念这位刚强、坚韧的将军:

  美国的许多报纸、杂志发表社论或评论,颂扬了他的品德和功绩。《亚特兰大宪法报》指出,史迪威将军是美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威望的军人之一。

  曾和他一起在中国工作过的卡尔森上校说:“在历史的画页上,没有出现过比他对中国人民更为忠诚的朋友。”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忠诚的朋友。

  正在美国访问的冯玉祥将军专程赶到卡梅尔,对威妮夫人说:“我是来和你们一起悼念我的朋友史迪威的。”

  朱德在发来的唁电中说:“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仅使美国丧失了一个伟大的将军,而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了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他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他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并相信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周恩来的唁电指出:“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他是最优秀的战士……中国人民将永远把史迪威将军的名字铭记心中。”

  南京,国民党方面也召开了追悼会,气氛十分冷淡。蒋介石写了一副挽联,上面说:“危难仗匡扶,荡扫倭氛,帷幄谋漠资率划;交期存久远,忽传噩耗,海天风雨吊英灵。”

  50年以后,史迪威将军仍然活在中国人民心中。重庆市于1991年10月将史迪威旧居辟为纪念馆,成立了史迪威中心,先后召开了两次史迪威研讨会。

  史迪威将军的子女也没有忘记中国,史迪威学院基金会与四川有关方面合作,先后建立了史迪威国际文理学院、史迪威国际护理专业、史迪威外国语学校、史迪威图书馆等等,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心高气傲刚烈将,壮志豪情在疆场。一生坎坷多磨砺,独钟华夏人敬仰。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