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史迪威 | 上页 下页
八二


  10月5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来了回电。这封电报是他和马歇尔互相妥协的产物,虽然在文字上采用了一些马歇尔的强硬措词,但在实质上表现了罗斯福对蒋介石的让步。电报对蒋介石取消授予史迪威指挥权的协议表示“惊讶和遗憾”,非常体面地宣布由于中国战场形势的严重恶化,美国政府不再承担任命一名美国军官指挥中国军队的责任;同时,电报同意免去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和管理租借物资的责任。电报只提出了一项要求,让史迪威继续指挥在云南和缅甸的中国军队。

  史迪威敏锐地指出:“这是个软弱的有条件投降。”

  正如史迪威所估计的,蒋介石已从霍普金斯那里摸到了罗斯福的妥协意图,这封回电只是更坚定了他赶走史迪威的决心。10月9日,他再次致电罗斯福,坚决要求立即召回史迪威。为了使他的要求显得更“合理”,他还附上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备忘录,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手法,罗列了史迪威的一大堆“罪状”。最为可笑的是,他竟把豫湘桂的大溃败归咎于史迪威的缅北作战。

  赫尔利也终于露出了尾巴。早在来华之前,他就找到国务院,积极活动让他担任驻华大使。史迪威把罗斯福的电报直接交给蒋介石,赫尔利认为这削弱了他作为总统私人代表的地位。赫尔利来华不久就与中美合作所的梅乐斯打得火热,并通过梅乐斯的电台给总统发报,而史迪威一贯坚决反对美国方面与戴笠的特务组织建立关系。10月11日,赫尔利给罗斯福发去了一封中伤史迪威的电报。他告诉罗斯福:“你和蒋介石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除了关于对史迪威的任命外,蒋介石同意你的任何要求和任何建议。”并且危言耸听地说:“我的意见是,如果你在这场争论中维护史迪威,你将会失去蒋介石,并且还会一同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即使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发誓说我们支持史迪威是对的,这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结论……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

  史迪威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日记中写道:“赫尔利……用一把钝刀子割断了我的喉咙。”

  尽管史迪威的处境已十分艰难,前景已非常迷茫,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坚韧的精神,密切关注着抗日战场。

  10月6日,史迪威飞往密支那,看望了那里的部队,检查了进攻八莫的作战准备情况,工作了通宵。

  10月14日,史迪威飞往柳州,与白崇禧、张发奎一同研究了广西的防御部署。

  10月19日,“斧子砍下来了。”乔治·马歇尔来电告诉他,罗斯福已致电蒋介石,同意把他从中国召回。罗斯福的电报随后到达重庆,把上述决定通知了蒋介石,但总算维护了一点史迪威的名誉——肯定了他指挥缅北反攻、夺取密支那的重要功绩。

  在随后的1天半时间里,史迪威怀着愤怒而沉重的心情,匆忙地向各方面的友人告别。

  他致函延安的朱德将军,表示“对不能与您和您的不断壮大的杰出部队并肩抗日深感失望”。同时,他命令美军观察组的约翰·谢伟思返回华盛顿,报告延安的情况,以说服政府与共产党及其军队建立联系。

  他看望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她哭了,很苦恼。”不到1个月前,宋庆龄曾会见史迪威,希望他能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她认为,史迪威“比中国人更能为中国办事”,“是替中国人民说话的”。

  他给陈纳德留下了一封很有礼貌的信,对他取得的显著战绩和中国人对他的爱慕而感到骄傲。他从未把陈纳德看作是竞争对头,而只是认为他有点异想天开和桀骛不驯,是个不懂规矩的下属。

  他向高斯大使辞行,得知他已决定辞职。由于赫尔利牢牢地拉住了蒋介石,高斯大使几乎无事可做。高斯离开重庆后,赫尔利如愿以偿地就任驻华大使。

  蒋介石派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一枚最高等级的青天白日大缓章。史迪威派一名同等级别的美国军官谢绝了。蒋介石还是彬彬有礼地约见了史迪威,“‘花生米’说他对这一切感到十分遗憾;我为中国做了许多事,训练部队——领导部队,等等。只是由于我们性格上的不和,他才要求把我解职。”史迪威最后对蒋介石说:“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蒋介石甚至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口。

  10月21日午后,史迪威乘坐的飞机离开重庆。

  在飞赴印度的途中,他在昆明、保山、密支那、兰姆加尔稍事停留,看望了那些一起战斗过的部队和军官们,看了看留下了他的足迹的山岭、密林、道路、河流。但他不能向他们正式告别,华盛顿命令他必须对他的部队和军官严守秘密。

  10月27日,史迪威离开了中缅印战区最西端的卡拉奇。“黎明时离开机场。8点,最后看了一眼中缅印战区。”他满怀感慨地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在广阔的世界里和战争的洪流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尽管他已是名声显赫的四星上将,可美国总统更需要中国。在罗斯福的眼里,蒋介石就是中国。同蒋介石的中国相比,他宁肯牺牲一位“无足轻重”的将军。正是:披肝沥胆为扶倾,虚怀若谷论国共;以怨报德响尾蛇,釜底抽薪缘总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三章 悲愤辞世

  有口难言心里话,欲写历史遭封杀。
  思念京城路难行,隔洋相望恨无涯。

  话说1944年11月初,正是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激烈角逐的时候。民主党候选人、现任总统罗斯福和共和党候选人杜威为了击败对手,一面大肆渲染自己的宏伟蓝图,一面寻找对方的弱点展开攻击。民主党由于罗斯福推行多年的新政和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明显占有上风,而共和党也不示弱,杜威用耸人听闻的方式宣称:共产党人已经控制了新政。

  恰在此时,被罗斯福下令召回的史迪威,已经从印度起飞,就要回到国内。史迪威由于在缅北特别是在密支那的杰出战绩,被美国人看成是了不起的英雄。这样一位英雄不明不白地被解职,无疑是很难对公众作出交待的。因此,这一消息在美国国内仍然密而不宣。为了避免麻烦,政府决定对史迪威采取“保护”措施。

  11月2日下午,史迪威乘坐的飞机在华盛顿降落。到机场迎接他的,只有他的夫人威妮和马歇尔的副官弗兰克·麦卡锡上校。没有军政要员,没有欢迎仪式,连马歇尔和史汀生都没有去,仿佛他是一个从前线溜回来的逃兵。

  麦卡锡驱车把史迪威夫妇送到梅耶堡军营的军官俱乐部,那里给他们准备好了房间。这时才出现了两位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汉迪将军和陆军部公共关系处处长苏尔斯将军。苏尔斯和汉迪神情紧张地对史迪威说,形势是极富爆炸性的,对任何人什么都不要说,也不要去看任何人。显然,他们是奉命而来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