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史迪威 | 上页 下页
四二


  史汀生让史迪威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和他对中国的看法。史迪威认为,目前问题的关键是蒋介石能否把中国战区的实际指挥权交给一名美国军官。他十分了解蒋介石对中国军队的严密控制,担心难以做到这一点;而没有指挥权,手下又无美国军队的空头参谋长将一事无成。史汀生告诉他,蒋介石已同意交出部分军队由美国人指挥,当时在华盛顿的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也答应了这一要求。他问史迪威对担负这项任务有什么想法,史迪威虽心存顾虑,但仍然表示:“我听从调遣。”

  年已75岁的陆军部长对史迪威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他在日记中写道:“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良好印象。他对中国了如指掌,在半个小时里所谈的关于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第一手材料,比我以前了解的所有情况都要丰富。他对中国军队的英勇精神评价很高。”史汀生欣慰地感到:“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他可以帮助我们对付那些将来的难题。”他决定向马歇尔提议,把史迪威派往中国。

  马歇尔并非没有考虑过史迪威,但他认为像史迪威这样的优秀军官,应该去指挥美军最重要的进攻战役。现在“体育家”计划取消了,德鲁姆又拒绝受命,马歇尔只好把目光转向了史迪威。16日,他找史迪威谈话,征求了他对出使中国的意见。马歇尔把一些有关的文件交给史迪威,对他说:“你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同盟国的关系,消除分歧,监管滇缅路运输,同时使中国的各派力量联合起来,争取掌握指挥权,给他们下达总体的作战任务。美国会在经济上和装备上给予大力支持。”他问史迪威,能否在这些方面做出显著成绩来?史迪威担心的仍是指挥权问题,认为只要有指挥权,这些事情都是不难办好的,他希望能就此问题得到蒋介石的明确答复。马歇尔表示,会向宋子文提出这个问题,并告诉史迪威,如果他出任这一职务,将会被晋升为中将军衔。

  随后,美国就史迪威的使命正式与中方交涉。1月19日,史汀生约见宋子文,向他通报了美方准备派史迪威赴华的决定,并详细提出了史迪威所应享有的职权。主要是:第一,监督和管理美国援华军用物资的分配与使用;第二,在蒋介石的统辖下,指挥所有在华美军及经指定的中国军队;第三,作为美国军事代表,参加在中国举行的一切国际军事会议,并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第四,管理和改善中国境内的滇缅路运输。为使中国能接受这些要求,史汀生表示将增加华南和缅甸地区的美国空军,并向所有交由美方指挥的中国军队提供全部武器装备。

  蒋介石把手中的军队看作命根子,决不肯轻易让人,但是,美国人手里也握有两张他梦寐以求的王牌,这就是空军力量和美械装备。1月22日,蒋介石复电宋子文,一面对史迪威来华“甚表欢迎”;一面要求宋子文再向美方申明“联军参谋长须受统帅之命令而行,此点应先决定,则其他问题皆可根本解决也”。次日,宋子文将蒋介石的复电内容函告史汀生,算是对美方作出了正式答复。

  当天,马歇尔和史汀生分别召见史迪威,将这一最后决定告诉了他,并与他作了进一步的深谈。史迪威虽然觉得自己像个“烤熟的山羊”终于被送上了祭坛,但还是立即着手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他认真研究了有关中国问题的各项文件,详细了解了包括越南、泰国在内的中国战区情况,以及缅甸的情况,并且与向中国提供租借物资的各部门取得联系。

  史迪威深深感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作为他赴华使命的最紧迫问题,是关于缅甸的防御。当时从仰光到昆明的滇缅路运输,是向中国提供援助物资的唯一国际通道。保持这一运输通道畅通,才能支援和推动中国积极对日作战,从而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但是,缅甸战局正处于危险之中。1月20日,已占领泰国的日本第15军以第33、第55师团越过泰缅边境,攻入缅甸南部。驻缅英军兵力薄弱,斗志涣散,无力抵挡日军攻势。中英两国虽签订有“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但在协防缅甸问题上却是困难重重。

  早在一个月前的中英美三国重庆会议上,蒋介石就提出要派遣中国军队入缅布防。但是,傲慢的韦威尔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他当着蒋介石的面,用轻蔑的口气说:“要中国人来保卫缅甸,实在是大英帝国的耻辱。”蒋介石只好命令已经开始动员的中国军队。暂勿入缅”。日军进攻缅甸后,英国入慌了手脚,急忙向中国求援,但却坚持要把中国入缅部队交给英国人指挥。蒋介石虽然保卫缅甸心切,但决不愿受制于英国人。他之所以接受史迪威指挥中国入缅部队,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用美国人对付英国人。史迪威的面前不仅有严重的敌情和战争,而且面临着同盟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勾心斗角。

  1月29日,史汀生和宋子文以换文的形式,就史迪威的任务和职权达成了正式协议。同一天,美国公开宣布了史迪威的赴华使命。像是为史迪威壮行和撑腰,美国国会于2月初通过了一项前所未有的5亿美元对华巨额贷款。陆军部还准备通过海运,向中国派去400名教官和技术人员,帮助训练中国军队,教会他们使用美国的武器装备,并向他们传播美国的战术和技术。

  史迪威进入了最后的准备。他以原第3军军官为主,组织了随行的参谋班子。第3军参谋长赫恩准将和步兵主任赛伯特准将,成为他的主要助手。原在步兵第15团工作过的军官怀曼上校和博特纳上校,也调到了他的身边。军事情报处的中国科科长罗伯茨上校,担任了参谋班子的情报处长。出生于四川,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过的戴维斯,被借调来担任政治军官。多恩上校继续做他的副官,另外,还调来了一位年轻的夏威夷华人迪克·扬上尉。这个由35人组成的参谋班子,成为史迪威率领赴华的全部美国军队。

  出发之前,罗斯福总统于2月9日中午亲自召见了史迪威,他总喜欢表现得比别人更了解、更重视、更关心中国,丘吉尔对这一点有很深的感触,其实这主要是美国的战略需要。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如果中国人屈服了,你想想那会发生什么?那会有多少个日军师团腾出手来,他们会攻占澳大利亚,唾手可得地夺取印度,直接冲向中东……那将是日本和德国的大规模钳形攻势,他们将在近东的某个地方会师,彻底切断俄国的对外联系,把埃及孤立起来,封锁地中海的全部航道。那时候美国还能干些什么呢?”

  史迪威是第一次与总统会面,但他并不为此感到荣幸,因为他对罗斯福没有什么好感。史迪威倾向于共和党人,对这位民主党的总统怀有政治上的抵触情绪。同时,罗斯福是海军出身,史迪威认为他总是“把海军视为掌上明珠,而把陆军当作后娘养的”。此外,罗斯福夸夸其谈,从不容别人插嘴的习惯,也使沉默寡言,绝不多说一句废话的史迪威感到无法接受。

  他们这次20分钟的会面像往常一样,由罗斯福滔滔不绝的谈话垄断了几乎全部时间。史迪威觉得他讲话的样子像是对选民发表政见演说,是“漫无边际的奢谈”和“一大堆空话”。罗斯福并不想听听史迪威的看法和建议,也不想了解这位史汀生和马歇尔十分赏识的陆军将领。本来他们两个人对中国是抱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的,如果他们加深一点儿互相了解,或许能够在对华问题上达成更加一致的基础,但是,这个机会失去了,这给史迪威的赴华使命留下了严重后患。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