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史迪威 | 上页 下页 |
作者前言 |
|
1944年10月19日,正当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约瑟夫·沃伦·史迪威上将雄心勃勃地准备接受对所有中国军队的指挥权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却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突然解除了他在中国战区的职务——这就是引人瞩目的“史迪威事件”。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 1994年10月19日,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来到山城重庆的史迪威将军旧居纪念馆,向刚落成的史迪威将军塑像献上了一只花圈,并发表讲话,高度赞扬了史迪威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建立的合作关系——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官方对50年前所发生的事件的追悔呢? 史迪威将军和中国、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二战时的中美关系都有着很深的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仔细地了解一卞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和业绩。 史迪威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帕拉特卡,长在纽约州扬克斯市,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的卡梅尔。他不像有的人那样,以自己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为骄傲,而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同时,他一生中曾5次来华,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和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时常反复地强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他17岁考入美国西点军校,到63岁因病逝世,从少尉晋升到四星上将,度过了46年的军旅生涯。他曾在美军基层部队里服役,也曾在西点、本宁堡等军事学府中执教;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烟中出生入死,也曾在军事情报战线上纵横驰骋。然而,他的军事实践中最富有光彩的一页,是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书写的。 1937年7月,当卢沟桥头燃起抗日烽烟之时,史迪威正在北平任美国驻华使馆武官。他立即组织了情报小组,密切注意战争的动向。他向美国政府建议,应“以提供贷款和军事装备的形式对中国进行援助”;并对正面战场的失利分析说,“蒋介石对其统帅机构里的混乱负有直接责任”。 1939年9月,史迪威任驻华武官届满回到美国,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立即投入了扩军备战的浪潮中。他从旅长、师长升至军长,在美军的多次大规模演习中显露才华,成为最受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赏识的指挥官之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中国战区于翌年1一月正式成立,史迪威于3月受命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上任伊始,他便奔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以保卫中国当时仅存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不料惨遭失败。 此后,他领导开辟了“驼峰航线”,尽力扩大对华援助;建立了印度兰姆加尔和云南昆明两个训练中心,用以整训和装备中国军队;积极建议蒋介石改革军事制度,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要求蒋介石取消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集中力量用于对日抗战;组织和派出美军观察组赴延安,并准备直接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提供美国援助。 1943年12月,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发动反攻,给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于翌年8月胜利攻占密支那。同时,他积极推动中国远征军向滇西反攻,以便与驻印军在缅北会师,打通中印公路。恰于此时,日军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0号作战”,国民党军队遭受严重失败。 1944年7月,罗斯福多次建议蒋介石,由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前线总司令,统一指挥国共两党的军队,以挫败日军的进攻。蒋介石开始时采取拖延战术,9月则以强硬态度要求美国方面撤换史迪威。罗斯福为拉住蒋介石以维护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利益,终于作出妥协,于10月19日决定将史迪威从中国召回。 史迪威将军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生活道路曲折坎坷,特别是他在中国的13年有许多传奇故事。读过本书,您可以全面地了解史迪威将军多姿多彩的一生,也可以看到一位正直的战将如何被湮没在令人难以捉摸的政治漩涡之中。 张文苑 张星星 1994年12月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