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纵横捭阖-斯大林 | 上页 下页
七七


  8月23日,德国第六军团已抵达斯大林格勒正北的伏尔加河一带。两天以前,卐字旗已插上18481英尺的厄尔布鲁斯山,这是高加索山脉最高的一座山峰。8月8日,占领了年产石油250万吨的迈科普油田,虽然德国人发现油田已几乎全部遭到破坏。8月25日,克莱施特的坦克部队已进驻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31日,希特勒催促高加索方面的司令李斯特陆军元帅纠集所有可以调集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以便他能够拿到油田。同一天,隆美尔也向阿拉曼发动进攻,力图向尼罗河突破。

  希特勒妄图一箭双雕。他命令第六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在攻占斯大林格勒以后,沿伏尔加河北进,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包围行动,从东西两面进逼俄罗斯中部和莫斯科。他认为苏联人已经完了,决定性的胜利已经在握;据哈尔德说,“元首”当时曾谈到分兵越过伊朗进驻波斯湾的问题。他眼看便可以与日本在印度洋会师了。德国情报部门9月9日的一份报告说:苏联在整个前线的后备力量都已消耗殆尽。希特勒对这份报告的正确性竟深信不疑。

  他在8月底与雷德尔海军元帅举行会谈时,他的心思已从苏联转移到英美方面。这位盗世好雄说,苏联在他的眼中正是一个“不怕封锁的生存空间”。

  他确信,不用多久便可迫使英美达到“可以谈和的程度了”。

  与希特勒的看法相反,差不多所有战地将领都和总参谋部的将领们一样,看出了这幅美丽图画上的破绽。正如蔡茨勒将军后来回忆时所说的,“尽管大可乐观,却如镜中幻影”。首要的问题是,德国缺乏人力、枪炮、坦克、飞机和运输手段等种种资源,来实现希特勒执意要达到的目的。当隆美尔试图就埃及情况向希特勒指出这一点时,希特勒命令他到赛麦林山中去养病。

  当哈尔德和李斯特陆军元帅也想就苏联前线情况指出这一点时,他们被撤了职。

  虽说在德军咄咄逼人的情况下,苏军处境比较困难,但是在斯大林的卓越领导下,红军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抵抗日益顽强,秋雨季节又日益临近,这时就连最外行的战略家也会看出,德国军队在苏联南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险。第六军团的北翼战线极长,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到沃罗涅什共长350英里,毫无掩护。希特勒在这一线部署了仆从国家的三个军团,这些军团的战斗力都不可靠自不用说,他们的装备也不充足,缺乏装甲、重炮和机动能力。还有,他们的兵力十分分散。罗马尼亚的第三军团只有69个营,却守卫着一条105英里长的战线。德国自己腾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同时,正如希特勒对哈尔德所说,由于他认为苏联人已经“完了”,因此他并不为顿河侧翼这条暴露在敌人面前的漫长战线过分操心了。但是,这条战线却正是掩护斯大林格勒的第六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以及高加索战线上的“A”集团军的关键。如果顿河侧翼垮下来,不仅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德军要受到被包围的危险,而且高加索方面的德军也有被切断的危险。

  1942年7月23日,正当德军攻势进入高潮时,纳粹头子又在进行另一次赌博。当时苏军正奉斯大林的指示在顿尼茨盆地和顿河上游之间全线后撤,一路迅速向东撤到斯大林格勒,一路向南退守顿河下游。德国必须当机立断:是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封锁伏尔加河;还是把主要矛头指向高加索,以夺取苏联的石油。早在月初希特勒便已反复考虑了这个决定大局的问题,但他拿不定主意。最初,石油气味的引诱力很大。“B”集团军所属的第四装甲军团本来已经推进到顿河河曲一带,离斯大林格勒已经不远,但是希特勒却于7月13日把它从“B”集团军中抽调出来,派到南方去帮助克莱施特的第一装甲军团越过罗斯托夫附近的顿河下游,继续向高加索油田推进。这时,第四装甲军团本来也许可以奔袭轻取几乎没有防卫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等到希特勒发觉自己犯了错误,为时已经大晚了。接着他一错再错。

  两个星期以后,当第四装甲军团回师北上,向斯大林格勒进发时,苏联人已经充分恢复过来,足以抵挡德军了;第四装甲军团撤离高加索前线,又使克莱施特的力量大受削弱,无法完成向格罗兹尼油田进军的任务。

  纳粹头子不顾哈尔德和前线指挥官们的劝告,作出了同时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狂妄决定。这是希特勒在战争时期所作的对德军命运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定。因为过不了几天,这项决定便得到了两头落空的结果,从而导致德国军队有史以来最为丢脸的失败。为此,德军大本营曾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总参谋长哈尔德极力主张集中主要力量打下斯大林格勒,并试图解释说,德国陆军根本没有力量能在两个不同方向同时进行两场强大的攻势。希特勒反驳说,苏联人已经“完了”。哈尔德便竭力使他相信,根据陆军的情报远非如此。

  “对敌人的力量一直作过低的估计,达到了可笑的程度,并且越来越具有危险性。在这里要想认真地进行工作已经不可能了。”7月16日晚上,哈尔德在日记上忧郁地写道:“凭着浮光掠影的印象,作出病态的反应,对形势及其发展前景毫无估计的能力——这些使所谓‘领导’具有一种极其特别的性质。”哈尔德担任总参谋长职务的日子也已经屈指可数了。后来他在回想当年的情况时写道:“希特勒的决定,与自古以来公认的战略、战术原则不再有共同之处。他的决定是一种狂暴的天性在一时冲动下的产物,这种天性不承认可能性是有限度的,而只凭愿望和梦想行事……”

  关于哈尔德所说的纳粹头子“对自己力量不恰当地估计过高,对敌人力量有害地估计过低”的情况,他后来谈过这样一桩事情:“有一次,有人把一份非常客观的报告念给他听。报告上说,斯大林于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以北、伏尔加河以西地区仍能集结100万到125万生力军,在高加索的50万人还不包括在内。这份报告并证实了苏联为前线生产的坦克每月至少达1200辆。希特勒未等听完,便攥着拳头,嘴角上挂着白沫,把念报告的人大骂了一顿,不许他今后再念这种愚蠢的废话。”“用不着有未卜先知的天才,也能预见到,”哈尔德说,“一旦斯大林把这150万大军用于斯大林格勒和顿河侧翼,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我十分清楚地向希特勒指出这一点。但是,结果却是解除了我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事发生于9月24日。早在9月9日,哈尔德听凯特尔说,握有高加索方面军队最高指挥权的李斯特陆军元帅已被革职,他便料到下一个该轮到他了。凯特尔还告诉他,“元首认为他在精神上已不能符合他所任职务的要求”。

  关于这个问题,希特勒在哈尔德24日向他辞行时对他作了详细的解释:“你我的神经都太紧张了。我有一半是为了你的缘故。我看不值得再这样拖下去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热情,而不是专业的能力。在你这样的旧式军官身上,我是得不到这种热情的。”哈尔德就这样下台了。

  然而,调换一个总参谋长并不能改变德国陆军的处境。这时分兵两路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军,受到苏军的顽强抵抗,阻滞不前。斯大林决心力挽狂澜,此时此刻他正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筹划一次震惊世界的大战役,不久一场厄运就降临在作恶多端的希特勒头上了。

  正是:胡作非为食恶果,大难临头竟不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