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纵横捭阖-斯大林 | 上页 下页
四二


  在表决时,张伯伦以366票对144票在下院获得胜利,但是约有30名保守党人弃权,包括丘吉尔、艾登、古柏、阿末利和麦克米伦。为此,张伯伦感到不安,但是毫不动摇地相信他做的事情是对的。他写信给坎特伯雷大主教说:“捷克斯洛伐克人有朝一日将会明白,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拯救他们,使他们有一个更幸福的未来”,慕尼黑协定“终于为全面的和平开辟了道路,而只有这种和平才能把世界从混乱中拯救出来!”张伯伦给捷克斯洛伐克人带来的是什么“幸福”呢?请看:希特勒根据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1.1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着280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80万捷克斯洛伐克人。在这个地区内有着大量的捷克斯洛伐克工事,他们构筑了在当时来说是欧洲最坚强的防线,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与之媲美。

  这还不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路、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被肢解以后,丧失了66%的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繁荣的工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瓜分豆剖而破产萧条了。

  更有甚者,1939年3月15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签订5个月之后,希特勒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余部分;从此,这个有着12.78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500万人口的国家,被希特勒“从地图上抹掉了”。3月23日,德军又进一步侵占了立陶宛的默默尔港。4月3日,希特勒又下达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的密令。在德意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前,西方国家仍一味迎合希特勒,鼓励“祸水东引”,对苏联政府“联合起来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倡议,采取置若罔闻、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欧洲走向战争的这一段历史上,1939年3月21日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在柏林、华沙和伦敦都有频繁的外交活动。法国总统在外交部长庞纳陪同下,到达英国首都进行国事访问。张伯伦为了应付国际舆论,向法国人建议,他们两国同波兰和苏联一起发表一项正式声明,宣布四国将立即协商制止在欧洲发生进一步的侵略行径。3天以前,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建议,正像他一年以前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以后曾建议的那样,召开欧洲会议,由法国、英国、波兰、苏联、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参加,采取共同行动来制止希特勒的侵略。

  但是,英国首相认为苏联的建议“尚未成熟”。他对莫斯科十分不信任,因而认为由英、法,苏、波四国发表一项宣言,就是他所能做的极限了。他的建议由英国驻华沙大使在同一天提交给贝克,但是就包括苏联在内这一点而言,都受到了颇为冷淡的对待。这位波兰外长甚至比张伯伦还要不相信苏联;此外,他也同英国首相一样,认为苏联的军事援助没有什么价值。他保持着这种看法,一直到大祸临头都毫无改变。

  到了4月16日,就在戈林和墨索里尼会谈的当天,苏联外长在莫斯科接见英国大使,并且正式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苏要求缔约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还要求由签字国(如果认为合适的话,还可以加上波兰)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斯大林希望西方国家同苏联团结起来,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正如5月4日丘吉尔抨击伦敦迟迟不接受苏联的建议时所说的,“如果没有苏联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决不可能的。”然而苏联的建议竟然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惊愕”。

  在下院5月19日的辩论中,英国首相继续对苏联建议采取了如丘吉尔所说的冷淡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张伯伦有点懒洋洋地向下院解释说,“在两国政府之间有一道幕,或者说一道墙,极难穿过。”丘吉尔则在劳合·乔治的支持下争辩说:莫斯科提出了一个“公平的建议”,它比张伯伦的建议“更简单、更直接、更有效”。他请英王政府“给脑袋里装上点儿残酷的现实。

  如果没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就不可能在西方有令人满意的防务,而如果没有苏联,就不可能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5月份的最后一天,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又以新的外长身份作他上任后的第一次演说。他批评西方国家犹豫不前,并且宣告,它们要是真想同苏联一起制止侵略的话,就必须抛开枝节问题,在三个主要点上达成协议:

  ——缔结一项纯属防御性质的三边互助条约。

  ——对中欧和东欧的国家,包括所有与苏联接壤的欧洲国家在内,作出担保。

  ——缔结一项明确的协定,规定三国彼此间提供并且向受到侵略威胁的小国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援助的形式和范围。

  但是,英法苏谈判进展仍十分迟缓。波兰和罗马尼亚很乐意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担保,它们拒绝接受苏联的担保。甚至不许苏联军队通过它们的国境去抗击德国的进攻。在这种僵局下,莫洛托夫在6月初建议英国派外交大臣到莫斯科来参加谈判。可是哈利法克斯勋爵不愿意去。艾登表示愿意代他前去,然而张伯伦拒绝了他的建议。后来决定派一名外交官前去。待英法代表抵达莫斯科后,莫洛托夫虽和他们举行了11次会谈,但英法代表在实质性的问题上仍拒绝表态。莫斯科对此十分气愤。

  日丹诺夫在一篇题为《英国和法国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苏联缔结条约》的文章中说:“在我看来,英国和法国政府似乎并不想努力达成一项苏联能够接受的真正协议,而是想作作姿态,以便向他们本国的舆论表明所谓苏联的不妥协态度,从而好同侵略者缔结协定。”斯大林不信任英国和法国,他认为西方盟国可能到最后会像一年以前在慕尼黑那样,同希特勒做成一笔交易。最后张伯伦在四面八方的猛烈批评和压力下,7月23日,才和法国同意了苏联的建议:立即举行军事参谋人员的谈判,拟定一项具体规定英法苏三国如何对付希特勒军队的军事条约。

  人们不会忘记,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发生时,张伯伦亲自出马同希特勒谈判,飞来飞去,不辞千辛万苦。但等到与苏联谈判时,却只派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7月下旬派去进行军事谈判的代表团,慢吞吞地坐船来到苏联时,还忘了带全权证书。尽管如此,斯大林对这一谈判仍非常重视,一开始就提出缔结英、法、苏三国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并要求保证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有与苏联接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但是英、法政府却非常不信任苏联,也不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只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却不对苏联的安全承担任何义务。

  到8月中旬的时候,英法两国同苏联在莫斯科的谈判,事实上正陷于停顿状态。英法军事代表团是8月11日乘船抵达苏联首都的。他们在谈判时不与苏联代表讨论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用什么武力来对付纳粹侵略。他们避而不谈缔结军事条约的实质问题,只就抽象的无关紧要的所谓“原则问题”消磨时间。

  苏联代表伏罗希洛夫说,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是要制定一项全面的军事条约。”这位苏联元帅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有没有规定波兰该采取什么行动?一旦战争爆发的话,英国拿得出多少军队来援助法国军队?比利时会怎么办?他所得到的答复都是含糊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法国代表杜芒克说,他对波兰的计划一无所知。英国代表德拉克斯吞吞吐吐地说,目前英国有5个正规师和1个机械化师。而苏联则说,战争一开始,它能派出136个步兵师、5000门大炮、1万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来对付从西面来的侵略者。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