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纵横捭阖-斯大林 | 上页 下页
三二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希特勒大造反革命舆论。学校教育全力灌输“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法西斯理论。希特勒想把德国青年培养成“全世界都望而生畏的青年。”他说:“我需要看到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的、主人翁气概的、不胆怯的、残忍的青年。绝不许他们软弱和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骄傲的神色和猛兽般独立的光辉。”德国法西斯还编造了一套极端反动的种族理论。说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级的人种”,应当统治其他民族。

  希特勒叫嚣:“我们要精选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不知温和为何物;这个阶层将认识到自己属于优良种族,因而有权统治别人;这个阶层将能毫不动摇地夺得并坚守它的统治权。”希特勒还伪造德国“人口过剩”的理论,说消除“人口过剩”的唯一办法就是夺取“生存空间”,要“集结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怎样夺取“生存空间”呢,他说,“要解决德国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动武,要动武而又想一点风险都不冒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扬言要用刀剑去“征服土地”。“任何人要是胆敢对我们的这一行动加以阻挠,我们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只有当德国重新用它自己的刺刀尖来保卫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权利才能获得保护。”希特勒还竭力煽动反共反苏,制造赤色苏联“威胁”的谎言,表示德国重振军备是为了反对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称,德国增加军队是为了“维持和平”,并表示,德国的军事力量“绝不愿为战争攻击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警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

  1936年3月,希恃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因非军事区。这是一项带有很大风险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时德国实力虽有增强,但希特勒羽毛未丰,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战,正如希特勒以后所供认的那样,在进军莱因区以后的48小时,是他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向莱因区进军,德国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国对德军进驻非军事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而英国则采取纵容的态度。就这样,希特勒以区区4个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虚实,摸到了底细。德军进占了莱因非军事区,《凡尔赛和约》所给予德国的限制和束缚也就荡然无存了。同年7月,德国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至此,地处欧洲心脏地区的法西斯德国就变成了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动者,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个用武力向外实行侵略的欧洲国家,又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帮凶。意大利经济基础薄弱,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预算出现巨大赤字,全国失业人口超过100万。为了摆脱危机,墨索里尼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及殖民地的联系,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出动20万大军,从北、东、南三路侵入阿比西尼亚。阿国军民奋起反抗。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了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意大利侵略军以历时7个月,死伤14万人的代价占领了阿比西尼亚,并将其与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合并,组成意属东非帝国。

  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全境后不久,又伙同德国对西班牙内战实行了公开的武装干涉。本来,德、意之间存在着矛盾。

  1934年希特勒企图染指奥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对,意大利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度陈兵意奥边境,使希特勒不得不知难而退。事后,意大利感到在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斗争中,主要对手是英国和法国,意大利需要有德国支持,以对付英、法。而德国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希特勒还曾访问罗马,当面吹捧过墨索里尼,两国关系有了重大改善。

  在武装干涉西班牙时,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并在1936年10月签订了共同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在东方,日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化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加快了军事化的步伐。从1931年起,日本的军事预算年年上升,1936年达到10.7亿多日元,占财政支出的47%以上。日本政府还颁布和修改了许多法令,加强了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控制,逐步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日本的军事工业急剧膨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畸形上升。构成军事工业基础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在1931年至1936年间增长了2.5倍。生铁产量,1931年不足16万吨,1936年增至200万吨以上。

  1934年初,日本统治集团以国家垄断企业八幡钢铁厂为中心,把属于三井等五大财阀的钢铁公司合并,组成庞大的日本钢铁公司。日本经济军事化的过程,也是垄断资本扩大的过程。到1936年,大垄断企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一般都控制了各该部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32年至1936年,财阀控制的企业接受政府军事订货达55亿日元之巨。经济军事化促进了财阀同军部的勾结,为扩军备战创造了条件。日本军队得到大力扩充,装备有了很大改善。

  1930年,日军人数为23万人,到1936年达到38万人。海军总吨位超过150万吨。

  日本强化法西斯统治和实行经济军事化的目的,是为了对外实施侵略扩张,它的侵略目标首先是中国。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沟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袭击”日军,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进攻面前,蒋介石密令不准抵抗,3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在事变后4个月里,日军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白山黑水间的大好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1932年,日军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奋起抵抗,粉碎了日军占领上海的企图,史称“淞沪之战”。同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了伪满洲国,并要国际联盟承认。

  翌年,日本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为借口,宣布退出国联。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后,逐步向华北地区蚕食。1933年1月初,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地山海关,3月又侵占热河省(今内蒙、河北省之一部),并逐步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活动。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两国结成了侵略联盟。1937年7月7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就这样,日本逐步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首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30年代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不仅令人忧虑,而且十分险恶。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迫近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军备竞赛。从1934年到1936年,日本的军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从43.4%增加到70%,而德国从21%增加到67%,意大利从20%增加到52%。

  面对这种情况,斯大林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了。他相信战争已迫在眉睫,苏联在东西两面都受到威胁,而且很可能在它还未来得及积聚力量之前大战就爆发了。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他命令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加快国防建设。他多次指出“落后就要挨打”,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凡尔赛条约只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停火协定。他密切注意西方的动向,寻找即将来临的冲突的早期征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