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纵横捭阖-斯大林 | 上页 下页
一五


  第六章 保卫苏维埃

  革命政权岌岌危,外国列强合力摧;
  工农红军齐奋战,武装干涉被粉碎。

  虽说十月革命胜利了,但形势仍十分险峻。俄国无产阶级不仅面临国内阶级敌人的负隅顽抗,而且还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严重干涉。不论新诞生的苏维埃政府怎样三番五次地提出建议,英、法总是断然拒绝举行任何和谈。列宁主张,为了拯救年轻的共和国,必须结束战争,复员沙皇旧军队,赶快同德国议和。

  在中央委员会里,列宁的尽快单独同德国议和的主张,遭到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他们不顾一切地反对和平,主张继续进行战争。反对派对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信心。对此,托洛茨基施展权术,装作站在“中间”立场上,实际上支持布哈林派。布尔什维主义的所有反对派,都是以托洛茨基的论点为出发点,即认为假如国际革命的正式援助不能及时到来,苏维埃共和国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悲惨的结果。

  从列宁由前线收到的详细情报中可以看出,军队没有斗志,再不能打下去了;士兵一心想回家。工人和农民都厌恶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就在这些日子里,德军迅速向前推进的消息不断传来。德国人利用他们的突击部队,很快攻占了不少城市。

  1918年2月18日,列宁在一次中央特别会议上说:“一秒钟也不能再等待了,已经折腾得够受了!”他指出,德国的条件,无论多么苛刻,必须立刻接受。没有别的选择,任何别的决定就等于宣布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列宁说,假如那种玩弄革命词藻的政策继续下去,他将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

  他将向党呼吁,党是会拥护他的。他将为他的路线而斗争。他反复向中央委员会解释,对德宣战将会助长俄国资产阶级的煽动,将会葬送苏维埃政府,并使工农在这些日子里所争取到的一切化为乌有。“我们必须懂得怎样退却,我们必须善于等候时机,我们必须利用这一喘息时机来加强力量。”在中央委员会上,斯大林坚决拥护列宁的政策。他说:“我们必须立刻接受这些条件,签订和约。和平将给我们以喘息时机。我们要利用这个喘息时机说服人民,积蓄力量,要他们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并建立一支忠于苏维埃的人民的军队,否则我们将来还会像现在这样遭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由于大多数投票赞成,中央委员会接受了德国的全部条件。但是,乌里茨基代表布哈林、皮达可夫等宣称,他们要辞去党和苏维埃中的职务,托洛茨基也在这时递了辞呈。但是,列宁像狂涛中的岩石那样屹立不动。他们的辞呈吓不住他。列宁在斯大林等人的支持下,还是坚持立即缔结和约的政策。

  为了拯救革命,在经过激烈争吵的会议之后,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终于接受了德国的和平条件。和约于1918年3月3日签订。根据和约的条款,俄国失去了126.7万平方英里的领土(包括俄国农田的27%),6200万人口,26%的铁路和75%的钢铁工业。布尔什维克政权保住了,但是即便在沙皇的统治下,这个国家也从未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和耻辱。后来,当代表团准备把布列斯特和约的正本给列宁看时,他特别指出说:“如果我有任何办法避免这样一个和约,我是既不愿看它,也不愿遵守它的。”

  但是,不行啊,“我们没有军队,士兵都不愿打了,而围绕着我们的是全副武装的帝国主义强盗。沙皇旧军队是我们国家的病灶,它和旧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愈早解散愈好。客观形势逼迫我们不得不签订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在紧接着十月革命后的几个月里,苏维埃政权利用签订和约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开始在俄国中部及莫斯科、彼得格勒等主要城市,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沙皇将军和官吏、地主、富农和资本家们仍不承认工人阶级的胜利。他们在十月革命起初的一些战斗中受到挫败之后,开始在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小而富农势力大的顿河地区、库班地区和乌克兰地区聚集并巩固反革命武装力量,继续和新生的革命政权进行残酷的较量。因此,在俄国大地上,一场暴力、仇恨和杀戮的风暴席卷全国。这是历史上最残酷的内战之一,它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成千上万的人卷了进去,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这场内战并非突然爆发的。正如一场地震之前有预震一样,内战远在南方先开始了。与此同时,在彼得格勒地区破坏事件一个接一个发生。1918年3月,党中央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这项决定是作为权宜之计仓促做出的。列宁说:“如果德国人把彼得格勒连同我们一举拿下,革命就完蛋了。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在莫斯科,那么彼得格勒的失陷只是严重的局部挫折。”这次迁都在苏俄历史上以及在斯大林个人生活中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

  莫斯科和彼得格勒这两个城市在俄罗斯民族历史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莫斯科是古都,俄国就是在它周围诞生的。在那里,由亚洲和东正教传统混合而成的古老的俄罗斯沙皇帝国,被奉若神明。几个世纪以来,俄国人一直把它视为圣地。克里姆林宫是一座神秘可怖的城堡,里面教堂的金黄色圆屋顶更增添了它原始的美,它仍然保留了作为沙皇宫殿的特色,受人尊敬,令人畏惧,具有绝对的权威。如今,它又成了新生的苏俄革命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了。

  彼得格勒是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建造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市。它是西方思想和技术输入的大门,体现了俄国同西方的密切关系。革命前这两个城市代表着俄罗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彼得格勒人认为,莫斯科是俄国生活中一切保守和落后东西的中心。另一方面,莫斯科人则把彼得格勒斥为危险的暴发户。莫斯科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西方,并为自己作为古老的、自给自足的和优越的莫斯科生活方式的卫士而感到自豪。如今,作为革命诞生地彼得格勒的人民,更为他们把伟大的西方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引进俄国而感到骄傲。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多数领导人,在精神上属于彼得格勒。他们面向西方,期望着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但是,斯大林从他青少年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来说,更多地带有亚洲特性的莫斯科传统。

  在苏俄领导机关迁到莫斯科后,列宁和他所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全部移住克里姆林宫。列宁的住所包括5个小房间,他自己使用的房间面积只有16平方米。里面有一张小书桌,一张铁床,两把椅子,一扇窗子。在1918年,那时走廊上装着一架电报机,从列宁的屋子通到他的办公室和人民委员会。

  日夜都有电报打进打出。办公室的隔壁是克里姆林宫的电话总机所在,这里有专线通到各人民委员部,通到斯大林的屋子里,通到彼得格勒和其他一些城市,通到各个战场,从这里把命令发出去。列宁和他所领导的党中央,在指挥着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苏维埃的战争。

  战争的第一阶段在1918年1月就开始了。沙皇军官米哈伊·阿列克谢耶夫将军逃到了南方,加入了在顿河地区已建立哥萨克政权的阿列克谢·卡列金的队伍。在那儿,阿列克谢耶夫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志愿军”,即由旧沙皇军官、士官生和其他反革命分子组成的白匪军。列宁和斯大林随后派主力部队进入顿河地区,打垮了卡列金反革命政权。阿列克谢耶夫的自卫“志愿军”也被迫退到库班地区。在严寒刺骨的冬天,许多人死在通过凄凉大草原的途中。得到库班军队增援以后,改由科尔尼洛夫指挥的白卫“志愿军”,向驻有3万多红军的叶卡捷琳诺达尔发动进攻。经过4天的残酷战斗后,科尔尼洛夫被红军的一发炮弹打死,进攻被粉碎了。5月初,德国军队占领了罗斯托夫,白匪军又回到顿河地区,这儿成了反革命分子的集结点。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