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页 下页


  见李文斯基家人丁兴旺,曼施坦因夫妇也曾动过收养其一之意,只是一来没有投缘的——万般都讲个缘字;二来李文斯基家的其他几个孩子都有了一定的年龄,收养之后有没有隔阂尚且难说;孩子大了,人家舍不舍得给,也是个未知数。故而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见丈夫有收养小埃里希之意,曼施坦因夫人找到了姐姐,姐儿两个彻夜长谈,推心置腹。姐姐起初觉得亲情难舍,架不住妹妹苦苦哀求,终于同意把小埃里希过继给曼施坦因家族,亲上加亲,以姨当母,自然不会在生活上亏待了孩子。

  既然双方都同意,于是便择吉日将小埃里希抱过府去。自此,李文斯基家的小埃里希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埃里希·曼施坦因,他的全名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可别小觑这姓名中的“冯”字,那在德国可是非同小可,它标志了曼施坦因的贵族血统。

  当时,不管李文斯基还是曼施坦因恐怕都料想不到,这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即以前的埃里希·曼施坦因,就是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希特勒手下赫赫有名的26名元帅之一,他在军界的成就之大,名声之隆,军衔之高,都远远超过了生父李文斯基家族和养父曼施坦因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人。

  不知过继到曼施坦因家之后,小埃里希·李文斯基受到何等的疼爱和栽培,且听下章分解。

  ◎第二章 少年军校高材生

  少年军校小武生,诸般武艺都要通;
  军国主义滋生地,世界大战祸无穷。

  这小埃里希·李文斯基过继给曼施坦因家族,自此改名为埃里希·曼施坦因之后,老曼施坦因夫妇自然是十分疼爱,慢慢长大之后,虽然看似体弱,却是活泼可爱,很少生病,倒也叫老曼施坦因夫妇十分省心。

  闲来无事,老曼施坦因常把小埃里希揽在怀中,给他讲普鲁士形成的历史,讲这一家族是如何跟随普鲁士王南征北战,讲自己亲自参加并指挥过的一些战斗;而慈祥的老曼施坦因夫人,小埃里希现在的母亲,则给他讲述一些流传于德国土地上古老的民间故事,讲德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故事,讲红胡子弗里德利希和德国猎犬骑士远征的故事,讲日耳曼民族英雄的神话,那英勇的、混身涂满龙血刀枪不入的勇士尼伯龙根,是如何杀死形形色色的怪兽的故事。

  不久,这对夫妇就发现,小埃里希的记忆力惊人,他几乎能把上一次讲的故事复述下来,而且还能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尽管有时有些荒诞离奇,可还是能把老曼施坦因夫妇逗得开怀大笑。

  小埃里希对战斗厮杀和英雄业绩一类的故事有着特殊的嗜好,起先是对曲折的情节感兴趣,后来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结局喜欢刨根问底,他时常会这样发问:

  “结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呢?如果是我,我就如何如何,而不是像他那样如何如何……”

  这样一来,给他讲故事的人感到真正难以应付。是呵,历来流传下来的结局都是如此,谁会想到为这些故事另外设计一些结局呢!

  还有更令老曼施坦因夫妇在欣喜之余感到担忧的,就是这位长着蓝色眼睛、金黄色头发的小家伙,聪明敏捷的天资之中,似乎也夹杂着一些固执和尖刻,有时就会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喜欢谈论物是人非,有些话甚至与他的年龄不甚相称。

  “这孩子会不会由于他的这个性格吃亏呢?”老曼施坦因夫妇时常暗自嘀咕,“但愿上帝保佑!”

  曼施坦因的童年时期,正是西方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近代德国飞速发展的时期。欧美其他国家的工业是建立在蒸汽机的基础上,与德国有所不同,德国的工业则是建立在电气的基础上。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并使之应用于生产上,德国人表现出他们的天赋,很多19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开花在英法,结果却在德国。

  普鲁士国王(现在也就是德国皇帝)不失时机地把所有这些技术,优先用于战争的目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工业结合起来,可以制造出更多和威力更大的枪支弹药;内燃机不仅用于制造汽车,而且也用于海军的舰艇、陆军装甲车和坦克,以及后来出现的飞机;由于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石油被作为战略物资首次有了重要的意义。铁路交通运输的扩展为大规模运送军队创造了条件——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武器和士兵集中到前线。德国莱茵河地区铁路的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公里平均有18公里铁路;有了电报、电话等最先进的通讯器材,可以指挥距离很远的部队。

  德国与军事相关的工业很发达,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工企业——克虏伯的铸钢厂和炮厂、西门子的电机厂,都是在德国。维尔纳·西门子原是普鲁士军队的一个炮兵军官,非常醉心于电力的研究,1847年服役期间,就成功地在柏林与波茨坦之间兴建了一条电报线;退役之后,1869年他所创建的公司,完成了一条横贯伦敦、俄国、波斯到印度的电报线路。德国30家兵工厂的18万工人开足马力,为德军生产出大量的精良的武器,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欧洲的其他国家——法国有23家,近10万人;俄国有20多家,近8万多人;英国有10万多人,奥匈也有近4万人从事同一类的工作。

  有话则长,无话即短。话说一晃到了1895年,小埃里希·曼施坦因长到了8岁,该是受系统教育的时候了。老曼施坦因夫妇看到继子长大,就把他送到普鲁土的斯特拉斯堡读书,这里的学校可以说是贵族学校,一般柏林上流社会人家,都把适龄的孩子送进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教学设备,这里都是一流的。

  那普鲁士虽然以武功开国,却对文化教育抓得十分紧,早在1797年即规定了普遍义务教育制度。这也是通过血的教训得来的:早年普鲁士在与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大国——法国的交战中,负多胜少。因其资源和人口数量都不及法国,宫廷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劝说德国皇帝,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本国的民族素质,对未来德意志国家在欧洲立于不败之地,意义非常重大。

  当时的威廉国王对这些意见欣然采纳,他有句名言,非常深入德国民众之心:“国家在物质方面失去的,将由精神的力量来补偿。”在1809年前后几年的最困难时期,普鲁士政府仍然每年拨出15万塔勒尔(当时德国货币的名称),作为兴办柏林大学的教育经费,可算得上远见卓识之举。后来柏林大学成了欧洲自然科学研究的基地,领导了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埃里希·曼施坦因出世之前的20年,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通过颁布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全德国的文盲率,从1841年的9.3%,到曼施坦因出生时已降低至不足0.5%。

  小埃里希·曼施坦因所在的斯特拉斯堡城市的小学,学制先是四年制,后改为五年。所学习的科目有德国语、数学、自然科学、法语,这四门功课是必修课。在学校中还必须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教育,待年龄稍大后,还可以选学除德语和法语之外的其他外语。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