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沙场斗兽-隆美尔 | 上页 下页
八九


  无疑,隆美尔早在北非败退的日子里就料定德国必败无疑了。任职西线之初他满怀胜利希望,但这种希望不是第三帝国的全面胜利,而是使它避免两线作战或推迟两线作战。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后,隆美尔的希望已化成泡影。尽快结束同英美军队的战争,集中力量对付苏联便成为他的政治、军事主张,但遭到希特勒断然拒绝。在希特勒看来,"在军事失利的艰难时刻,还希望在政治上找到干一番事业的有利时机,这自然是幼稚、天真的。这种时刻只能在人们取得成功的时候才会出现。"

  这是他在1944年8月31日对即将赴任的B集团军群参谋长汉斯·克莱勃斯等人训话时说的。希特勒心里明白,当他的侵略行动频频得手时,曾向英国人伸出的和解之手被丘吉尔有力地挡开了,如今英美已大兵压境为什么还会与他和解呢?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反法西斯联盟的破裂。"在世界历史上,联合总会要走到尽头的。只是需要耐心等待这一时机的到来。"否则就宁肯打到底,直至把德国拖入毁灭的深渊。隆美尔与希特勒在反苏反共方面是一致的。但隆美尔认为有单独与西方缔和的可能,并不愿德国与希特勒一起灭亡。希特勒则认为根本没有缔和的可能,坚持德国要打到底。政治上、军事上的歧见使两人曾十分密切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而且越来越大。在1944年6月29日的军事会议上,隆美尔坚持先谈谈德国政治前途的要求被希特勒粗暴拒绝后,隆美尔便想在西线单独媾和。

  隆美尔肯定是在最后关头卷入密谋集团的。他之所以最后卷入,可能是因为他与希特勒关系密切,摆脱不了对希特勒的崇拜和忠诚,动摇于"忠君"与"爱国"之间,直到幻灭。斯派达尔等"老牌"密谋分子掌握了隆美尔的思想变化,直到1944年7月初才决心将反希特勒的计划告诉他。密谋分子是要利用隆美尔这个大人物,而在他们看来隆美尔能够利用。问题是霍法克在7月9日与隆美尔谈话时究竟谈没谈到要谋杀希特勒。霍法克被枪决了,隆美尔被毒死了,现在是死无对证。

  如果说隆美尔不知有谋杀希特勒的情节,那么他难道不知道单独与英美媾和岂能不遭到希特勒的严惩?霍法克似与隆美尔无怨无仇,为什么非捏造隆美尔知情的供词,难道霍法克没有意识到把隆美尔牵连在内也免不了杀头之罪?为什么隆美尔临死前看过希特勒的信后不去当面对希特勒讲清楚呢,起码说他对谋杀之事并不清楚,反而甘愿承担责任呢?从另一角度看,如果说隆美尔知道谋杀内情,他在医院里听到谋杀之事时的愤激之辞倒可以不去理会,或许那仅仅是为了掩人耳目,可他为什么还给希特勒写了那封自我剖白的信?为什么在得知柏林的两位使者即将驾临时还认为有好与坏两种可能?难道以隆美尔这样聪明之辈还幻想着希特勒会宽恕他的谋杀罪不成?

  现实之谜难析,历史之谜更难解。

  第二十一章 成败之论

  中国有两句老话。一句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另一句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前者系时论,后者为史评。类似的史论主张也为西方学者所称道。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涉及这个问题时说:"汉尼拔、拿破仑、李将军美国内战时期的南部政权将领,都是败军之将,可在历史的天平上都胜过了他们的征服者。"他认为隆美尔也是这样的败军之将。的确,将领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本人的军事才能,而且取决于所进行的战争的正义与否、所拥有的兵力兵器的众寡优劣,所在国度的经济实力和潜力的大小强弱。其中有些因素是将领们能左右得了的,有些则不受将领的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要求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坐标系中,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来。这种结论不是为了当作价值连城的古董供人们观赏,而是为了指导和服务于变动着的现实并嘉惠未来。同样,描述、分析和评论军事历史人物——无论其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是胜将还是败将——是为了让读者把握名将成长的轨迹,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或教训。

  毫无疑问,隆美尔是个被神话了的军事将领。生前,纳粹政权的舆论工具对他极尽吹捧之能事,以密切纳粹党与国防军之间的关系,也是为了吓唬对手。隆美尔本人对宣传的作用和艺术十分了解,懂得这种宣传对自己部下和敌人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一位将军后来这样写道,"没有一群私人摄影师尾随其后,他就很少到什么地方去。"

  隆美尔的许多照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摆好姿势后拍摄的。美军占领德国后,曾收缴了露西保存的几只箱子,其中一只箱子里装着隆美尔搜集的数千幅黑白或彩色照片。这些照片中有一些还是隆美尔本人拍摄的。这些宣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隆美尔在世时便成了传奇人物。在德国成了人们崇拜的楷模,成了纾难解困的化身。连他的对手也惧怕三分,他们关注着隆美尔的行踪。当他病倒时,他的名字依旧留在战场上继续作战。在华盛顿的美国战略情报档案里,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情报:"隆美尔现正在希腊,在罗马尼亚或在南斯拉夫指挥一支秘密部队。"英国人曾两度想谋杀隆美尔。一次是在北非;另一次是在法国,时间是1944年上半年。

  隆美尔在盟军官兵中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早在1942年3月,英军中东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感到有必要警告自己手下的高级军官们莫被隆美尔吓破了胆,"对我们的士兵来说,真正的危险是我们的朋友隆美尔将变成一个怪物,因为我们对此谈论得太多了。他不是一个超人,尽管他精力旺盛,富有才干;即便是个超人,也丝毫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士兵把他看成是个具有超越自然力量的人物。"精于心理战的希特勒,在隆美尔自阿拉曼败退后,已断定他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家,但仍把他作为威慑盟军的秘密武器。当隆美尔离开北非后,希特勒严令指挥官对此守口如瓶,以造成隆美尔仍在北非指挥作战的假象欺骗盟军。

  照理说,像隆美尔这样一位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战后也会像大多数纳粹将领一样被贬抑。战胜的西方国家信奉的同样是"成者为王败者寇",吹捧隆美尔便等于贬低自己的将领,那不是在干蠢事吗?可事实是,西方的宣传工具很快对准了隆美尔,史学家和小说家也把隆美尔作为研究和描写的对象。美国人更是独出心裁,拍摄了一部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这部影片曾广为流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后建立起来的西德自然不甘落后,西德海军用隆美尔的名字命名了一艘军舰,陆军则在西德许多城镇里都有"隆美尔兵营",有的城市还有以隆美尔名字命名的大街。于是,隆美尔成为以前的敌对双方都痴情钟爱的幸运人物,他的声望再次扶摇直上,成为"入土红人"。这不是有悖常理吗?其实相悖的背后掩盖着时论所需和个人所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