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冈村宁次 | 上页 下页
七四


  ◎第二十六章 “肃正作战”

  华北来了恶煞神,屡屡“扫荡”用兵狠;
  名将左权献生命,抗日烈焰未消沉。

  在日本的官方文件中,其华北方面军的正式称谓叫“北支那方面军”。它的前身是“中国驻屯军”。其历史沿革是:1901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参加国,在《辛丑条约》中,与各列强共同获得了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日本遂于同年10月正式编成“清国驻屯军”。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华民国成立,日本迟迟于1913年才将驻军名称改为“中国驻屯军”。根据条约规定,它主要驻扎在平津和冀东一带。“中国驻屯军”与日俄战争后日本建立的关东军没有隶属关系,因为在那时日本就认为“满蒙地区”不能算中国,包括冈村宁次后来担任的那个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也无权指挥东北日军。关东军是日本在另一个“国家”的驻军,怎能归中国派遣军管辖呢?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逻辑。

  由此可见,华北方面军在日本扩大侵华以来陆续成立的诸方面军中,资格最老。“中国驻屯军”在1936年6月以前仅有兵力1771人;之后,有兵力近6000人,司令部设在天津的海光寺。发动芦沟桥事变前后,日军开始向平津一带大举增兵,并于1937年8月31日将“中国驻屯军”改编成华北方面军。到阿村上任前的1941年7月,该方面军下辖第1军、第12军、驻蒙军和直属第27、第35、第110师团及4个独立混成旅团,成为日本在华的最大一个方面军,总共约有18个师团的兵力。

  华北方面军的司令部设在北平。沿着紫禁城外那条护城河向东行走,没多远便是老北京人所熟悉的翠明庄。翠明庄青砖楼房,绿色的琉璃瓦顶,中西合壁,别具一格。在日军占领下早已寂寥的北平城内,这片房子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几百米开外就有持枪荷弹的日本兵站岗,另有步兵游动哨,还设置了两座岗楼。这里就是冈村宁次走马上任的地方——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从“七七事变”以来,冈村是第6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华北的八路军,“我就任时的形势是,对辖区内重庆系军队的作战已大致结束,但周围几乎到处都有共军活动”。这是多田骏留给他的烂摊子。

  在翠明庄,他集中一段时间分析了前任失误的原因,认为:华北方面军历来高度分散部署兵力,由于缺乏确切定期的肃正目标,常常变成静止的防御。日军如不主动讨伐、扫荡和剔抉,则中共方面也不进犯。乍看起来,相安无事,宛如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在双方共存期间,中共却在民众中秘密进行工作,充实其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即可一举转向进攻。百团大战就是例证。因此,日军施策的目标,应是采取主动进攻的有计划的措施,要划分地域,限定时间巩固治安地区,隐蔽准治安地区的兵力,有计划进入治安地区,并以剩余的兵力向未治安地区挺进,使之向准治安区发展。最终目标是把华北1亿民众拉到日方。按照这样步骤去做,既不宜急于求成,也不可坐失时机,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战法。

  经过周密策划,1941年8月14日,冈村下令开始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晋察冀边区肃正作战”。日军主要参战部队是:方面军直属第27、第35、第110师团和独立混成第8、第15旅团,第五军的独立混成第3、第4旅团主力与第9、第16旅团各一部,第36、第37、第41师团各一部,驻蒙军的第26师团一部和独立混成第2旅团,再加上伪军和配署部,共计约10万人。日军号称此战为“百万大战”,以示对八路军整整一年前发动“百团大战”的报复。

  8月18日,冈村飞往石家庄,对第110师团进行视察;19日乘装甲车去晋县对第35师团进行视察;20日对保定的第27师团又进行了巡视。在他的亲自部署下,日军采取所谓“铁壁合围”新战术,分13路进攻晋察冀边区,攻击重点指向边区的中心——北岳区、企图将北岳区八路军主力和边区军政首脑机关聚歼于内外长城两侧。“扫荡”一开始,日军首先实施封锁,一部在古北口、密云佯攻,主力则从四周合围滹沱河沿岸的无极、深泽一带;接着主力又集结于平汉沿线,22日以后一齐向地处太行山脉的北岳区合围,先后攻占蓬头、倒马关、阜平等地,使大“扫荡”达到高潮。

  在作战期间,冈村宁次动员了日伪北平的所有报道机关,对这次“百万大战”大力进行宣传。

  日军在进行攻击作战的同时,更毒辣的手段是对抗日根据地采取“蚕食”封锁的政策。即通过挖沟、筑墙、开河、修路、建碉堡、制造无人区等野蛮手段,企图切断根据地与敌占区,根据地与根据地,根据地与平原之间的联系。冈村在华北方面军的作战主任参谋岛贯武治说:“古时候中国的城市用城墙围绕起来作为民众对敌人入侵的防护措施。在中国本土和满洲、蒙古之间建筑了万里长城。这对外敌入侵究竟能起到多大防御作用且当别论,但它是保护中国本土及民众的象征。值此与中共争夺民众之际,把在我保护下的民众用这样的隔离线围绕起来,划出界限加以防护,不但可保居民安定,对于促使民众向我方靠拢,也有很大效果。在准治安地区和未治安地区的交界处,修筑适当的隔离壕沟或小堡垒,是阻止共军入侵的有效方法,因而广泛地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多田骏在任时就开始实施,但进展不快。冈村上任后根据他早先在北满推行的所谓“匪民分离”的经验,加快了步伐。到1942年10月前,日军重点针对晋察冀边区修筑完成了两条战略性封锁沟:一条东西走向,东起琢县经易县、紫荆关、沫源、灵丘,向西一直延伸到浑源,把北岳区北部和南部分割开来。另一条是南北走向,北起易县经满城、完县、唐县、曲阳、行唐,向南直到灵寿,与平汉线平行,借此既可维护铁路交通,又企图把冀西山区与冀中平原分割开。同时,日军还在晋东北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县与县、乡与乡,以及日军据点周围,铁路和公路沿线,都挖了封锁沟,有的沟深、宽各2丈,部分还引河水灌人。冈村就任一年多以后向大本营报告声称,他们强迫中国老百姓已累计新挖和完善封锁沟11860公里,为山海关经张家口至宁夏的万里长城的6倍,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4。

  冈村宁次的这套囚笼政策,是德克塞的堡垒主义再加上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办法,既有以攻为守的战略,又有以守为攻的战略,可谓攻守兼而有之。他把筑路挖沟,筑垒修堡结为一体,用来围困八路军。另外,他吸取前几任华北日军首脑根据“治安”状况划分区域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对治安区以清乡为主,建立各种伪组织,并材编乡,实行保甲连坐,强化日军的奴役统治;对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一步步走上伪化、特务化道路,广修封锁沟墙,筑碉堡,制造无人区,防止八路军的深入活动;对未治安区则以扫荡和军事进攻为主,摧毁和破坏抗日设施,袭击抗日的军政党首脑机关。

  当时,中共最高领导机关远在陕北,华北现地的工作主要由彭德怀、左权等人负责。彭德怀后来曾深有感触地对部下们说:“冈村宁次是一个比多田骏更为毒辣、更为老练的对手。他有很多本事,能实事求是,细致周密。他不出风头,不多讲话,对部下不粗暴,你从他的讲话里看不出他的动向来。他经常广泛收集我们的东西,研究我们的东西,是历来华北日军司令官中最厉害的一个。”确实,此人上任仅半年,就使八路军一时陷入被动。华北根据地缩小了,五台只剩阜平,大行只剩涉县、平顺,冀鲁豫只剩范县、观城加山东一个县,共剩6个县城。根据地人口只控制在1300万左右,为历来最低时期。对华北根据地发展的这段挫折和滑坡,彭德怀曾多次向中共中央检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所写的“自述”中,也提到了这个深刻的教训,但结果还是成为遭极左势力攻诘迫害的主要罪名之一。闲话不提。

  冈村宁次称,八路军如附骨之蛆,药劲儿一过便又迅速生长,此顽症令他头疼。进入1942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又开始恢复和发展0这一年,他麾下的华北日军总共进行了75次“扫荡”,其中以冀中平原的“五一扫荡”规模最大。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