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俾斯麦 | 上页 下页 |
二二 |
|
1842年4月,毛奇同17岁的英国姑娘玛丽·芭特结婚,芭特是毛奇姐姐的养女。1843年,毛奇又出版了一本关于铁路建设的散文集。1845年,毛奇被聘为亨利亲王的助理,亲王长住罗马,给毛奇一个观察意大利风土人情的绝好机会。次年亲王逝世,当送遗体的军舰停靠直布罗陀时,毛奇离舰独自穿过西班牙回国。根据这次经历他又写了一本书。1851年,毛奇升为上校。1855年任威廉亲王(即后来的威廉四世)副官。这以后他到过苏格兰、英格兰、俄国、法国。他又出版了《来自俄国的信》等集子。 1858年9月,毛奇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他与1859年被任命为陆军大臣的罗恩、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的俾斯麦开创了普鲁士—德意志的“三巨头”时期,13年后他们重划欧洲地图,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威廉一世推上了德意志皇帝的宝座。毛奇任总参谋长期间,正值技术革命更新了战争整体概念之时。1848年以来,德国预备役军队全部装备了后膛枪。后装式线膛炮也在1861年投入使用。铁路建设也在迅速发展。 毛奇考虑过部队调动常为气候和行军联络所制约,铁路配合电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绵亘数十、百公里的战线上都可保持联络同步,给养可一年四季保证供应。毛奇头脑清醒,他能编制极为复杂的铁路运输调度表,战时每天能有条不紊地向前线发送大量士兵、马匹和其他物资装备。他与部下关系密切、默契,他发出的指令在一段时间内有效,下级在执行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从而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有才干的军官可脱颖而出。他重视训练有素的参谋人员,他建立的总参谋部制度成为许多国家参谋部门的模式。 对丹作战前,毛奇负责军事情报未受重用。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毛奇力主军事运筹中纳入铁路运输等先进技术,使战果迅速扩大,从而快速地赢得胜利,在同僚们退役时他反受重用,此时他已届63岁。这一仗使他的理论和方法得到验证。沉默稳健不苟言笑的毛奇终为大家了解。对丹战争后,毛奇在1866年又出版了《七周战争》一书。毛奇说话文雅,被军界誉为“镀金的人”。他没有私敌,婚姻美满,但无子嗣。他亦被人们列为19世纪德国散文作家。 第十四章 加施泰因·母爱 1864年10月25日,俾斯麦在圣克卢和巴黎又非正式会见了拿破仑三世和德鲁安后,在柏林会见了戈尔查科夫,向他们通报对丹麦战争的情况,以使法俄两国安心,并摸到了法俄都不会与奥结盟的底。要知道,对丹战争一结束,他心中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对奥宣战了。 10月28日,俾斯麦在埃森的克虏伯公司访问,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正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他比俾斯麦大3岁。阿尔弗雷德的祖上阿恩特在17世纪初,乘瘟疫流行之机,在外逃人的手中购进大量地产,从而发迹。后经4代经营,初具规模。1811年,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弗里德里希开办克虏伯铸钢厂,在欧洲率先采用酸性转炉和平炉炼钢。阿尔弗雷德接手后,不仅从事铁轨和火车轮的制造,还大量生产军火,成了闻名于世的 “火炮大王”。“见到您很高兴,阿尔弗雷德先生。我的老朋友罗恩将军多次谈到您,我早想到您这儿看看。” “十分荣幸,首相阁下。” 俾斯麦在参观炮厂时,将一份由罗恩手下人整理的对丹战争中武器使用情况的技术报告交给了阿尔弗雷德,并要求他增加军火生产,国家将保证他的资金和物资供应。事实上,俾斯麦和威廉一世都握有大量克虏伯的股票。阿尔弗雷德告诉俾斯麦有位叫诺见尔的瑞典人,他的硝化甘油炸药厂投厂后今年发生爆炸,死了五个人。这种炸药虽极危险但威力大,很有前途。 10月30日,俾斯麦在柏林官邸露面。这年最后两个月,他以大量时间谋划将近的普奥战争。 1865年1月14日,普鲁士邦议会在关门整整一年以后又重新开张。威廉一世在兴致勃勃的演讲中说:“军事改革的重大意义,在对丹战争速战速决的伟大胜利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次在坐的下议院的议员们比以往要随和得多了。2月20日,俾斯麦在国王和议会的一致赞同下,突然对奥地利提出了一个在满足下述三条件情况下建立由奥古斯登堡治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的意见: 1.公国的军队必须宣誓忠于普鲁士国王,并由普鲁士统一指挥;2.军事要塞和港口由普鲁士管理;3.普鲁士拟在北海、波罗的海之间勘测开凿一条运河。此“意见”对奥地利的利益未置一词,然而却有让石—荷新公国加入关税同盟的附带条文。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气得半死,普鲁士这不是要独吞对丹战争的果实吗?俾斯麦说普鲁士就近治理这两个公国的好处说不完,奥地利离这两个公国那么远,不显得鞭长莫及吗?接着俾斯麦指使罗恩宣布:将普鲁士的海军司令部从但泽西迁荷尔斯泰因首府基尔。奥地利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武力挑衅。 5月底,俾斯麦在御前会议上说:“鉴于对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还不是时机,建议政府暂时收回将石—荷军队并入普鲁士军队的协议,向奥地利在2月份提出在三条件的基础上举行谈判。”这里内幕是,作为军方实力派曼托菲尔,5月以来就想借助军队在对丹战争中提高的威望,来一个推翻议会、废除宪法、恢复国王专制的政变。御前会议召开前,曼托菲尔就向国王游说,说只要同奥地利一开火,普鲁士马上就能得到好处,国王的威信就会大大提高,若利用民众的胜利喜悦和拥戴心情,宣布废除宪法并全面恢复王室的传统,民众是会就范的。俾斯麦和罗恩早探知以曼托菲尔为首部分军方人士的企图,他俩认为军人干政不是好事。若听之任之,普鲁士将陷入灾难的深渊。在会上国王既没有表态支持打奥地利,也否决了俾斯麦的提议。 6月下旬,俾斯麦去卡尔斯巴德度假。他在这儿给罗恩发了两封长信,信中大谈对奥战争的可能性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这两封信的内容其实都是俾斯麦和罗恩在柏林商量好了的。因为他们知道,自梅特涅时代以来,奥地利就十分重视谍报工作,他们投其所好,在奥境内将信件投邮,使奥方邮检获取假情报对奥方决策产生误导。果然,奥地利通过俾斯麦的信推断:普鲁士并不想战争在两个德意志大国中真的打起来。俾斯麦很清楚,最不希望打仗的是奥地利自己,因为它们的政治四分五裂,财政濒于崩溃,不敢冒战争风险,而情愿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若无须兴师动众,仅凭外交手腕在普奥石—荷争端中捞得好处,威廉自然会减少对曼托菲尔一类军阀的仰仗,而更加信任俾斯麦。 奥皇果然上钩,他了解俾斯麦信中内容后,马上指示驻巴伐利亚公使布鲁梅就近与俾斯麦取得联系。随后他自己于8月上旬赶到萨尔茨堡疗养地加施泰因与早已抵达那儿的威廉和俾斯麦会晤。通过谈判,奥地利做出很大让步。8月14日普奥签署《加施泰因条约》。条约议定: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荷尔斯泰因归奥地利。劳恩堡有偿地转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付价值250万塔勒的黄金给奥地利。石—荷两地纳入关税同盟。奥地利治理荷尔斯泰因,境内两条军事公路普方可利用,普方亦可在荷境内勘测修建从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运河。 俾斯麦在条约上还耍了一个大花招,即是石—荷领土所有权归普奥两国共有,但行政权由两国分管,普管石,奥管荷。威廉十分满意,他认为普鲁士既得到了很大实惠,又维护了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两个王朝的兄弟团结,这是十分体面的。俾斯麦根本不理会国际舆论,他只知道他的外交又得胜了,外交的胜利为他赢得了宫廷地位的巩固,他的政敌曼托菲尔被支到石勒苏益格任行政长官,这个放外大员被自己点起的三把火忙得团团转,自然无法再干预宫廷内政了。以《加施泰因条约》的签订为界,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明争暗斗中奥地利开始处于明显的劣势。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