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褒曼 | 上页 下页
一七


  《卡萨布兰卡》的导演迈克尔·柯蒂芝是一位非常有经验、有才华的匈牙利籍导演。他对褒曼老调重弹:“英格丽,你大错特错了。那不是美国的做法。好莱坞要求演员扮演的角色造型固定化。只有这样才能迎合观众,才能卖座。观众花钱看贾莱·古柏,是为了看他本人,而不是为了看‘圣母院的驼子’。你想换换花样,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岂不是要毁掉自己的前程?从现在起,你应该想到自己是英格丽·褒曼,你应该不嫌单调和重复,始终扮演同一种角色。这样你的迷人之处就会得到发展,观众就会信服并为之倾倒。”

  褒曼说:“不,我不那样做。我要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我要尽量拓宽我的戏路。”

  褒曼喜欢迈克尔·柯蒂芝。他是一位好导演。《卡萨布兰卡》进入拍摄阶段后,一切紊乱不堪,责任并不在导演。从第一天起,制片人哈尔·沃利斯和编剧爱泼斯坦兄弟就争论不休。每天午饭时,迈克尔·柯蒂芝都要和哈尔·沃利斯舌剑唇枪一番。剧本中有许多地方必须修改。他们每天拍摄的仅仅是即兴表演:每天他们把台词交给演员,演员们就努力去领会其中的内涵。谁也不知道剧情将如何发展,谁也不知道影片如何结尾。这对演员独立思考和刻画人物性格很不利。每天早上他们都嚷嚷:“要我们扮演什么角色?我们在这里干什么?”迈克尔·柯蒂芝的回答是:“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今天先拍这场戏,明天再告诉你们。”

  褒曼困惑不解,她不知道该怎样表演,是爱保罗·赫里德呢?还是爱汉弗莱·鲍嘉?

  “还不清楚哩——你就好好演吧……不偏不倚好了。”

  在拍摄中,她无所适从。她不敢用眼神对汉弗莱·鲍嘉表示爱慕,因为那样一来,她就得用与此相反的感情和眼神去看保罗·赫里德了。

  在影片的结尾,女主角是跟丈夫同乘飞机出国呢?还是留下来跟汉弗莱·鲍嘉在一起?他们拿不定主意,因而决定拍摄两种结局。于是,他们先拍第一种结局:女主人公向汉弗莱·鲍嘉挥手告别,跟保罗·赫里德同乘飞机出国。接下来的镜头是:克劳德·雷恩斯和鲍嘉一面向雾霭弥漫的远方走去,一面说:“路易斯,我想这就是如花似锦的友谊的开始。”(这句话后来成为名言。)此时大家都叫起来:“停!就这样了!不必拍另一种结局了。好极了,结束语很妙。”

  在演员未说出这句话时,他们还不知道这就是影片的结束语。他们也肯定没有料到,这部影片将成为经典之作,它终于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拍这部影片的演员都是很优秀的,但由于剧本的问题,大家都有点紧张。褒曼几乎不认识汉弗莱·鲍嘉就和他一起演出。褒曼吻了他,可是并不认识他。他当然彬彬有礼,但褒曼觉得他们之间隔着一堵墙。

  褒曼说,她拍完这部影片时,要是有人告诉她,由于拍这部影片,她已成为20世纪电影传奇中的人物,她一定会说:“不——”,她把“不”字拖得很长很长。

  §D.“一个27岁的瑞典女人终于把钟敲响了。”海明威的诺言和褒曼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使她如愿以偿:她被邀请出演《战地钟声》的女主角玛丽亚……

  褒曼在拍《卡萨布兰卡》的时候,就开始听到外景区传来的消息,说《战地钟声》拍摄情况不妙。

  麻烦在于维拉是个芭蕾舞演员。拍《战地钟声》的外景时,女主人公得像野生动物一样在山上来回奔跑。维拉怕碰伤自己的腿,腿对她来说十分重要。派拉蒙公司在审看山上拍摄的第一批样片时,这种毛病就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作出决定:维拉不宜拍这部影片。他们把她从《战地钟声》的摄制组调出来,让她去拍另一部影片。

  褒曼原准备拍完《卡萨布兰卡》后就回罗彻斯特市,回家与丈夫和女儿团聚。

  从赛尔兹尼克办事处突然传来消息:派拉蒙公司要褒曼去试镜头。他们绝不是想试她的演技,对此他们了如指掌。他们是要问她是否愿意把头发剪短,看看她的头发剪短后的头部造型。褒曼说,如果让她扮演玛丽亚,砍掉她的头她也在所不惜。《卡萨布兰卡》一片刚停机,第二天褒曼就去试镜头。他们并没有剪短她的头发,只是把她的头发往后一拢,用发夹往后面别住。

  山姆·伍德订于星期日来审看试拍的镜头,然后立即给褒曼打电话,将自己的意见告诉她。褒曼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她整天守候在电话机旁,不思饮食。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话机,仿佛那是一条要噬人的蛇。电话铃突然响了。她急忙拿起听筒,原来是丈夫彼得从罗彻斯特市打来的电话。“有消息没有?结果如何?”她说,有了好消息就给他去电话。她放下话筒,两眼直溜溜地继续盯着电话机,一直盯到半夜。山姆·伍德没有来电话。褒曼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对试镜头的画面不满意,他难以启齿,所以没给她来电话。

  第二天,她在华纳公司的摄影场拍《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剧照时,有人走过来说:“英格丽,请接电话。”褒曼走过去,把耳朵贴近听筒。啊,是大卫!他的高嗓门儿发出深沉的声音:“英格丽,请你扮演玛丽亚!”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