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贝多芬 | 上页 下页
三七


  平静的海洋终于起了波涛。在12月3日,贝多芬在琪阿拿达西奥的门口出现了,粗野而失魂落魄。卡尔逃走了,跑到他母亲那边去了,或许她带了他一同去了匈牙利,以便使儿子与贝多芬永久地分开来。贝多芬站在他的许多朋友之前,非常难受,泪水从他的眼中滚了下来,番南和其他人都对贝多芬深表同情和怜悯。

  这件事重新又在法庭上提了出来。地方长官当然是帮贝多芬的,贝多芬则集中力量攻击弟媳的不贞。他们最初的假定是,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一定是一个不可靠的母亲。然而,她却深爱自己的孩子。她很高兴地用去了自己的一半金钱,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内,在有一个第三人的看顾的场合去看她的儿子。后来探视的时间减少到每月一次。当贝多芬到谬特林去以后,她就完全被隔绝开来。她的热情和急躁迫使她走上了仅有的一条路:向贝多芬的佣人探问自己儿子的消息;同时,秘密地看过儿子几次。但她从儿子那里感受到了恐惧,因为儿子变得越来越任性,并且对她也越来越不信任了;她又误听到一个消息说贝多芬要将卡尔带到一个距离相当远的学校去读书。她便到法庭里抗议贝多芬要将卡尔完全与自己隔绝。众人却以为仅有一个办法,就是彼此互相和平地相处在一起,才能挽救卡尔。然而,这并不是两个保护人的意见,双方都希望能够独自保护这个小孩。

  有关团体都被召集到市政法庭中讨论此事件,并听取了双方的意见。这个法庭显然不受贝多芬的名声和崇高的地位所影响,在察看他身为保护人的条件时,贝多芬表示对此孩子是如何的深爱,唯恐他落入外界不良的影响之中。但是贝多芬在请愿书中大肆攻击这个寡妇。而她的保护人霍次契伐反驳说:“贝多芬作为副保护人,完全是要将卡尔与他的母亲隔离,将这个11岁的儿童交给一个耳聋、暴躁、溺爱和半疯的人去管理。”

  经过了数月,仍不能调解。判决书在1819年11月17日发了下来。卡尔母亲的一方似乎比较有利一些,她在1811年的罪错被判为不成立;贝多芬要将这孩子送到远地的学校读书,是想使他的母亲痛苦而心碎。

  地方长官也不知道她最近有了一个私生子。法庭决议让卡尔的母亲与市政府的长官利奥波特·纽司波克共同管理这个孩子。

  贝多芬失败了。

  贝多芬试图开始用全部的力量来夺回他所失去的。他请了约翰·巴哈博士为辩护律师,再度起诉。经过一冬一春的努力,无论是巴哈律师还是法官都感到精疲力尽了。这段时间中,贝多芬的《弥撒祭曲》也在创作。

  最后,贝多芬胜诉。1820年7月24日,上诉法庭裁定:贝多芬和他的朋友彼得也享有对卡尔的保护权。

  贝多芬在他的困难解决后自然十分高兴。

  第二十章 《弥撒祭曲》之轶事

  对于卡尔的顾虑现在可以放到另一边去了。贝多芬正在创作《弥撒祭曲》。侄子的官司使他完全忘却了音乐,而现在,音乐的思维重新充满了他的脑海。

  1819年夏季,凡是朋友们到谬特林去拜访贝多芬的话,结局都不会很妙。访客说不定会发现贝多芬的举止非常的狂野,常吼叫着,书写着他最伟大的《弥撒祭曲》。他从来没有像这回一样,如此集中精力和如此长久地维持着一种如醉如痴的热情。

  此曲的题目是无限的,其过程十分痛苦而又有诸多障碍。辛德勒在描写那年的情形时说:“贝多芬真是一个喧哗如天空的雷雨似的伟大人物,特别是在秋季的时候。”

  辛德勒还花了不少的笔墨描写自己在8月间与维也纳音乐家约翰·霍萨尔加同去拜访贝多芬时所经历的情形:“那是下午4点钟的时候,当我们进入屋内以后,我们马上就知道了,就是在那天的早晨,所有的佣人都被辞退掉了。因为在先天晚上,他们之间有过一次争论并惊扰了邻居。我们只得自己准备床铺和膳食;当然,这一顿饭莱并不可口。在起居室里,我们听到大师正在唱着、吼着……当我们听了许久想要离开的时候,室门开了,站在我们面前的是外观不雅的贝多芬。看上去,他在精神上是永无休止地在和他的敌人斗争着。”

  一交谈,这两位朋友才知道,贝多芬已有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了。

  另有一件有关贝多芬的趣事,是由霍凡尔教授记录下来的。他记得此事发生在离维也纳不远的一家酒店里,一个警官向正在进餐的警察局长报告说:“局长先生,我们抓到了一个人,他使我们不能安静,他不断地咆哮着说自己是贝多芬,但是,他却是一个流浪者,穿了一件旧外衣,没有戴帽子,没有一点像贝多芬的地方,无法证明他就是贝多芬。”局长命令将此人关到明天再说。于是,我们要求看看这个流浪汉到底是谁,但没有被应允。第二天早晨,我的朋友很焦急,欲知道事态将如何变化了。原来,局长在晚上11点钟时被一个警察推醒,他说这个犯人一点也不安静,并且要音乐会的指导韩曹格来证明他的身份。所以局长起了身,穿了衣服去叫韩曹格,并在半夜时赶到了监牢。韩曹格只看了一眼就说:“此人就是贝多芬,”并将他带回了家,让他睡最好的房间。

  次日,刑事官亲自登门作了深深的道歉。事实也就澄清了:那天贝多芬起得非常早,穿了件寒碜的外衣,没有戴帽子,外出散步。他沿着运河笔直走着,好像迷了路一般,什么东西也没有吃,一直走到了运河的尽头才止步。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却靠在墙边从窗户看室内的情形,宛如一个乞丐。众人就叫来了警察抓他。他却说:“我是贝多芬。”而警察说,“当然啰,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你是一个流浪汉,贝多芬一定不是你这个样子。”这就是事实的真象。韩曹格给了他一些衣服,而刑事官也将他送回到巴登去,让他住在客厅里。《弥撒祭曲》在贝多芬的心中酝酿了五年的时间。在作曲的时候,他忘记了鲁道夫大主教的就职日是在1820年3月20日。但乐谱却离完成之时相差尚远。它并不是为任何教堂或宗教性质的集团而写的。从响亮的全体合唱开始而结束在悠扬的独唱声中。这种音乐还从未有人尝试过。

  贝多芬写道:“它出自内心,也可能重入内心。”这是题写在原稿上的。当这首《弥撒祭曲》产生了戏剧效果时,贝多芬也认为理应如此,因为它的题目是戏剧性的;贝多芬不只是向民众宣传宗教的福音,《弥撒祭曲》更是伟大的音乐。

  有人说,《弥撒祭曲》本是发生在罗马教堂的事件,是贝多芬带了他的侄子去忏悔,并接受洗礼。但贝多芬否认此说,他是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仔细的考虑,以保证其含义真正对人类有意义。

  在草稿簿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上帝观念受着时间的影响。他的信条和神学观念可能是从他自己以前所读到的东西中猜想出来的,诸如他所引用的康德的诗句:“人的心中有道德的法律,头顶之上有灿烂的天空。”还有从歌德的诗文中所摘的一段,是很费了一番心思写成的,开头是:“上帝是无形的,因为他不能被我所看见,他没有任何形状,但是从他所做的工作来看,我们可以说他是永生的、万能的、全知的和无所不在的,他是多么的伟大,一切欲望都没有,他是崇高的;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