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贝多芬 | 上页 下页 |
六 |
|
贝多芬在自己的家中可以称得上一个尽职尽责的兄长。他总是很亲热地将卡尔和约翰这两个弟弟并称为“大弟弟”,并尽力保护着年幼的弟妹,让他们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中的丑恶隔离开来。 贝多芬家庭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与收获正是这所房舍的女主人冯·勃朗宁女士对贝多芬一家悉心照料、精心管理的结果。她贤淑、聪慧、机敏、能干而富于朝气,并博得人们的交口赞颂;而她博大的同情心则更是贝多芬家庭的庇护神。 早在1777年,冯·勃朗宁女士27岁时就失去了丈夫——伊迈纽·冯·勃朗宁——他是在一次宫廷失火中丢掉性命的。那时的救火设备还很落后,所以,只能让大火一直烧下去,烧到第二天夜里;伊迈纽眼看就要烧到宫廷机要文件室了,就邀集了一群志愿市民去救火,但一堵在火中烧得发脆的墙坍塌了,砸在他们身上,他们无一幸免。冯·勃朗宁夫人带着4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着。她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培养孩子上,并从不感到孤独。她的哥哥亚伯拉罕·冯·凯利舒是波恩的一个牧师,他常去她家;她也将自己丈夫的兄弟洛朗士(也是一位牧师)介绍给了凯利舒。两位牧师很快成了朋友。而他们两人的道德水准都是很高的。 贝多芬很高兴与他们相处。韦格勒写道:“贝多芬立刻成了冯·勃朗宁女士家庭中的一员了。他不仅只是常常和他们一起度过白天的时光,而且有许多晚上也共聚一堂、畅谈欢述。他在这里觉得自由,摆脱了一切束缚,每桩事情都让他愉快,并且松弛了他的神经。洛朗士牧师以最浅近的句子来读荷马和柏露泰舒的诗给年幼的孩子们听,贝多芬也交叉着手、静静地听着,想从牧师的身上得到些什么……” 这是一段让贝多芬不断充实的时光。 他对文学的认识也加深了,知道了许多或好或差的散文、诗歌,他尝试着创作了一些短歌剧,还能用德文讲述席勒、莱辛、莎士比亚或谢立丹的戏剧。 应当说贝多芬是幸运的。他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并跟他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个极有修养的人,足以成为贝多芬个人品德上师从的楷模;他又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系列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目的的理解,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又是一个言辞风趣的人,擅长引导贝多芬以游历的24方式来交朋友、长知识、博见闻。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年)的创作还处于一种尝试期,其作品大都是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正经历着学习音乐知识、积累生活感受与心理准备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与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音乐家接触,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受到了“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又给了他更多的启发,使他的世界观获得了一种可贵的、阶段性的进步,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与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对“罗曼蒂克”一词是不经意的。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和作品演奏技巧是趋向于诗一般的热情,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正因为有了这种可贵的情感,所以他的作品更能发出光辉来,且不必经过那样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他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天赋的内在力量。看到某一题目,他立即就能直接领悟。他没费多少时间就懂得了荷马的光荣业绩,了解了莎士比亚辉煌人生的奥秘,看到了歌德善于为自己辩护的个性,把握了他们伟大的人格特征并将其融会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冯·勃朗宁女士极爱护贝多芬,如同爱护自己的子女一般,使他在自己的家里感到极大的自由和愉快。受了这种影响和感化,贝多芬有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女性感兴趣的态度来。冯·勃朗宁夫人只比贝多芬的母亲小4岁,由于注重健康和保养,所以冯·勃朗宁女士在外表上看仍保持着她的青春。 贝多芬所需要的,冯·勃朗宁女士总是尽可能地供给他。要知道,从一个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家庭中突然转入气氛融洽、温和的家庭生活中,该是一种多大的变化、多大的享受啊!贝多芬仍对许多事情难以了解,所以在他教育学生时,常显得有损于自己的尊严。到17岁时,贝多芬还时常浸泡在想象中;而当他得不到某种适当的解释时,他就会发很大的脾气。对于父亲轻贱母亲的行为,贝多芬是不能原谅的。母亲去世在他心灵中留下的创伤和阴影,有如一层黑暗的雾霭。他总是对别人讲起自己的伤感和忧郁,甚至对他所深爱的人也不例外。 当贝多芬与冯·勃朗宁夫人的孩子在一起时,她会尽力用合适的方式来融合他们的情感,从而使贝多芬受伤的心灵得到天真无邪的孩子的慰藉。贝多芬时常在同伴中表现出某些粗鲁的言行,其结果却只有使他自己感到心碎。仁慈的夫人总是用得体的言语劝导他,使他在自责的情绪中慢慢地清醒过来;这种劝导常令贝多芬感到身心愉悦。他也逐渐明确了:要尽快地、尽量地让自己变得文雅且富于尊严。 当贝多芬从对音乐的陶醉中转入独自沉静的思索中时,冯·勃朗宁夫人就会轻轻地耸动肩部,温柔地说上一句:“瞧,老脾气又发作了。”这个简单的、被重复过多次的动作在贝多芬的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冯·勃朗宁夫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使贝多芬终生受益。辛德勒在贝多芬回忆录中写道:“到后来,他仍称冯·勃朗宁夫人家的每一个成员为庇护神;同时还记得女主人无数次规劝他的愉快情形。”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光的推移,爱情如期而至。 冯·勃朗宁夫人的客厅中常有贵客光临,贝多芬也就常有机会和年轻的小姐见面。他常被小姐们美丽的容貌所吸引,改变了怕羞和寡言的习惯,主动地、风趣地讲述自己是如何爱好音乐和诸如此类的趣事。韦格勒的笔下,贝多芬堕入爱河后的热情是如此之高:“他热爱蒂洪娜丝和韦思特·荷尔特小姐的程度,从年轻时一直延续到成年时代。贝多芬总是在渴望着‘爱’的来临,并愿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它,但这往往又是不可能的。” 韦格勒所注意到的蒂洪娜丝小姐是劳欣的好朋友。蒂洪娜丝从科隆来到波恩,预备在冯·勃朗宁夫人家小住一星期。“她极为美丽、活泼,”韦格勒说,“肤色很调和,受过良好的教育。她非常喜爱音乐,且有尚为圆润的歌喉。” 当然,贝多芬常常陪她在一起。回科隆之前,蒂洪娜丝为贝多芬唱了一首悲哀的小曲,以表示他俩分离的苦楚“远远超过她内心能忍受的程度”。她的离去,带给贝多芬许多怅惘。但后来,她的芳心却被一位科隆的军官赢去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