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彼得大帝传略 | 上页 下页 |
一五 |
|
※第四章 两战纳尔瓦 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的第一 次严重的失败,这个民族善于甚至把失败变成 胜利的武器。 ——马克思:《克里木战局的回顾》 彼得焦急地等待乌克兰英采夫的消息。他催促这位杜马书记结束同土耳其人的和约谈判。 每逢捧读彼得的信函时,使人不由自主地习惯于他那种要求收信人迅速完成任务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他几乎在每一封信里都要求下级务必完成他的命令,不得有误。诸如“不得延宕”、“火速完成”、“立即执行”等字样每封信里都可见到。有时,往往很难判断,“刻不容缓”“不得延宕”等是否包含着沙皇的真实意图。他本人倒是善于在一瞬间判断形势,抓住要害,迅速作出决定,如果身边没有可以差遣的人,他就自己动手去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彼得催促乌克兰英采夫并非事出无因,沙皇要对同盟者负责。早在1699年12月,彼得就曾写信给乌克兰英采夫:“上帝保佑,此事当即办理,不得有误。”1700年2月,沙皇提醒他的使节说:“缔结和约势在必行,事关重大,切切。”在等待签订和约的时候,彼得甚至耽搁了给奥古斯都二世的复函。“这确实是有原因的,”沙皇在1700年7月向奥古斯都二世解释道:“此刻那边的情况乏善可陈,故此无可奉告。”彼得对那位专为敦促俄国采取军事行动而来的奥古斯古二世的特使说:“假如我今天得到媾和的消息,那么我明天就对瑞典出兵。” 彼得没有食言。8月8日他终于收到盼望已久的乌克兰英采夫的报告,说签订了一项有效期为三十年的和约;翌日,他通知奥古斯都二世,并发出进攻的命令,一万辆满载装备、大炮和粮食的大车组成的辎重队迤逦十俄里。沙皇本人以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团炮兵上尉的身份也编入军队。彼得在特维尔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古斯都二世的信使向他禀报说,瑞典国王带领一万八千人的军队准备进军里夫兰。彼得对消息的可靠性表示怀疑:“此事还应细加斟酌,果真有此事,还是一种借口?假如消息可靠,那么丹麦当然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 遗憾的是,消息确凿无误。就在8月8日这一天,当乌克兰英采夫的急使抵达莫斯科时,北方同盟的成员之一丹麦退出了这场军事较量。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率一万五千军队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陆。登陆是由瑞典和英国联合舰队实施的。丹麦国君不战而降。 9月23日,总数为一万人的第一批俄国军队,穿过秋季的泥泞道路,抵达纳尔瓦。其余部队则缓慢向要塞集结,于10月中旬完成。10月20日开始炮击要塞,尽管火药、子弹和炮弹供应充足,但持续两周的炮击,并未奏效。 然而,查理十二象袭击哥本哈根一样,出乎意料地抵达纳尔瓦。得知敌人逼近的消息后,彼得也把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刚雇佣的为俄国服役的德国的冯·克鲁伊,就离开了纳尔瓦。我们很难理解彼得这一行动。多年后经彼得审阅的《北方大战史》中是这样写的:“在18日以前,皇帝离开军队到诺夫哥罗德去,是为了督促其余各国正在前进的部队更快向纳尔瓦挺进,更主要的是会见波兰国王。”然而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里,沙皇未必有什么任务比在和放军交战前夕与将士共生死更重要的事吧。 在有人对彼得在1700年11月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彼得怯阵了。然而只要看一下他在远征亚速时期和纳尔瓦战役后那些年的行为,那么这种推测就很难站住脚。无论是在纳尔瓦战役之前还是在那之后,沙皇一直都是身先士卒,出入沙场,置生命于不顾。彼得此举很可能是在对俄军面临的危险估计不足,因为按道理说,俄军人数超过查理十二军队许多倍。 11月18日,瑞典军队在纳尔瓦附近集结。战斗于第二天打响。俄军的部署以包围纳尔瓦为目标,修筑的工事长达七俄里。开战之前,大雪纷飞,瑞典人很有可能趁此机会对俄军阵地进行偷袭。瑞军闪电似的冲锋使俄军顿时乱作一团。听到的喊声是:“德国人背叛了我们。”舍列麦捷夫率领骑兵强渡纳尔瓦,在渡河时损失了上千人。戈洛文师的步兵正在夺桥而去,突然,桥梁倒塌,士兵葬身河底。德国人冯·克鲁伊和在俄国服役的外国军官们,立刻投降做了俘虏。只有两个近卫军团和列福尔特团表现出顽强抵抗的精神,面对一片慌乱显示出自己的战斗锐气。瑞典人屡次试图击溃近卫军都未能成功。 入夜,前线无战事。投降谈判开始了。条件是:俄军有权携带大炮以外的全部武器撤离纳尔瓦。但是瑞典国王背信弃义。近卫军沿刚修复的大桥向纳尔瓦河对岸撤退时,瑞典人便向剩余的俄国人猛扑过去,缴了士兵的械,掠去他们的物品,并俘虏了俄军的军官。 总而言之,战争伊始,首战败北,俄军溃败。纳尔瓦城下,俄军阵亡,溺毙和饿死的,达六千人之众,炮兵连同一百三十五门各种口径的大炮,损失殆尽。军队的高级军官几乎无一生还。参加纳尔瓦会战的俄国人比瑞典人多了几倍:查理十二麾下只有八千到一万二千人,而俄军却有三万五千人到四万人之众。 历史学家至今未能查到有关彼得在纳尔瓦战败后心理状态的史料:彼得在吃了大败仗以后写下的信迄今一封也没有保存下来;也许那时他根本没有写过信,沙皇在探讨俄国在纳尔瓦败北原因的《北方大战史》一书中写道:“总之,瑞典人已成得胜之师,此点毋庸置疑。然尚须指出,彼辈之敌手为何等人,需知吾军中具作战经验者仅余一列福尔特团(前称舍别列夫团);再则二近卫军团仅两度参加过进攻亚速之野外作战,而从未和真正之正规军较量。至于其余各团,除数名团长之外,无论其为军官抑或列兵,均入伍不久,加之过度饥饿,道路泥泞难行,粮秣不足等各种原因,一言以蔽之,此次交战纯属儿戏,且技艺低劣。以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之强师压倒缺乏军事素养之新兵,原无足怪也……然而,值此惨遭不幸(或曰大幸)之时刻,吾人应力戒因循苟且之习气,自强不息,苦练杀敌本领。”纳尔瓦一战显而易见地暴露出国家的落后和军队战斗力之低下。纳尔瓦一战教训惨痛,应视为前车之鉴。 十八岁的瑞典国王战胜俄军的消息成了欧洲的大话柄,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了嘲笑俄国沙皇,瑞典人特别造了一枚徽章:一面画的是彼得站在向纳尔瓦射击的大炮旁边,题词是:“彼得站着取暖”。另一面画着以彼得为首的俄国人从纳尔瓦溃逃的情景:沙皇丢盔弃甲,哭哭啼啼,用手帕擦眼泪,题词是:“一败涂地,痛哭流涕”。 俄国在西欧各国宫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俄国驻海牙大使安德烈·马特维耶夫向彼得报告说:“瑞典大使恶语伤人,该人往各部游说,不仅对吾王陛下军队口出不逊,且进行人身攻击,诳称圣上为其国王之进攻所吓,魂不附体,两日之内即离军返口京都云云……”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戈里岑也发来了类似的报告。 当查理十二的营垒里还在取笑俄国沙皇时,彼得倒并没有虚度光阴。他不知软弱和疲劳为何物,他不是那种遭到失败就垂头丧气的人。恰恰相反,逆境反倒锻炼了彼得的意志。正如在第一次亚速远征之后,失败刺激了他,于是他就认准目标,勇往直前地去开创未来的胜利。他记录的那枯燥乏味的往返旅程大事记足以证实他所作的巨大努力和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过程。在1701年1月底,他前往比尔查,从那里返口莫斯科后,又急奔沃罗涅什,两个半月后,又来到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在这儿年里,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在诺特堡,在奥洛涅茨造船厂,在纳尔瓦和捷尔普特的城墙边,在彼得堡,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