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上页 下页 |
六 |
|
§金门危机 (1958年8月~10月) 1958年8月23日,中国军队开始几乎全天炮轰国民党军队所占据的金门岛。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于9月4日公然宣称,将用美国军队来保护金门,而且到本月中旬,一支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已经聚集在西太平洋。赫鲁晓夫于9月8日警告艾林豪威尔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国的伟大朋友、同盟国和邻邦,对中国的侵犯就是对苏联的侵犯”,与此同时他强调,希望“找到与你们的共同语言”以便有关各方能够“共同消除在远东出现的紧张局势。” 艾森豪威尔在9月13日的答复中,谴责了中国政府的“侵略行为”。在9月13日的照会中,赫鲁晓夫坚持认为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应对这一危机负责,在美国武装部队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之前,远东将不会有持久的和平。美国政府正式拒绝了这一照会。1958年10月6日,中国政府暂时停止了对金门的炮击之后,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和。 1962年9月,毛泽东透露,当时赫鲁晓夫曾建议中苏两国建立一支联合舰队。这一建议遭到了中国领导人的拒绝,按照毛泽东的解释,他们把这个建议看作是苏联控制中国海岸线和便于可能封锁中国的一种企图。 §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运动 (1958年) 1958年4月至8月间,把农业合作社变为工农联合的人民公社的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在8月份正 式批准了这一运动,并与此同时批准了中国迅速工业化的“大跃进”政策,与1957年生产的590万吨钢产量指标相比,这一政策要求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增加到1070万吨,为了这一目标,中国党放弃了原来的工业产量主要靠苏联援助下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成的大工业综合体的政策。相反,采取了在全国各地建立成千上万中小型炼钢厂的政策。 中国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苏联共产党的同意,苏联新闻界和广播电台对于这一政策保持了异常沉默的态度。《华盛顿邮报》于1958年12月17日报道说:赫鲁晓夫在与美国参议员赫伯特·汉弗莱的最后一次会谈中,把人民公社制度说成是“反动的”和不适当的。 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会议,批准了毛泽东为了集中精力于理论工作,要求辞去共和国主席职务,只保留党的主席的建议。人们普遍认为,毛泽东是由于人民公社运动,钢产量翻一番的计划以及中国对沿海岛屿政策的失败,而被迫辞去共和国主席这一职务的。与此同时,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国家工业化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即从“按劳分配”原则到“按需分配”的原则)的过渡,“从现在起将需要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年的时间”;“按需”分配生活用品的尝试是“以好高鹜远的方式进入共产主义的一种尝试——这毋用置疑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思想。”1959年4月,刘少奇接替毛泽东担任了共和国主席。 §苏共二十一大 (1959年1月~2月)在1959年1月27日至2月5日举行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中苏之间紧张迹象没有显露出来。赫鲁晓夫在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侵犯政策”说成是远东紧张局势的主要根源,并建议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无核区。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许多独特的形式,但是,我们同中国共产党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分歧。我们对兄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都完全同意,尽管他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在许多方面和我们的方法不同。” 周恩来在代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谈到了中苏之间“永久的颠扑不破的”友谊,读了一份毛泽东赞扬赫鲁晓夫“正确领导”的电文,但没有提到后者的远东无核区的建议。 彭德怀事件插曲 (1959年5月~9月)在1959年5月29日至6月4日赫鲁晓夫正式访问阿尔巴尼亚期间,会见了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据后来透露,彭德怀“元帅”让赫鲁晓夫看了一个强烈抨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备忘录。其后,彭德怀向7月和8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提交了这份备忘录。会议于9月17日宣布,彭德怀的国防部长职务已被林彪元帅接替。这一新的任命标志着中国军事政策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正如彭德怀元帅倾向于苏联人关于现代武器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的理论一样,林彪元帅则是毛泽东关于决定战争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这一理论的主要鼓吹者。 §苏联撕毁核武器协定 (1959年6月) 苏联于1959年6月20日撕毁了1957年所签订的向中国提供生产核武器援助的秘密协定。显而易见,这一政策变更的动机是由赫鲁晓夫希望实现与美国恢复友好关系和在远东建立无核区的计划,以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好战倾向日益不信任所引发的,这一政策的变更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了彭德怀元帅的倒台。1963年8月15日,中国的一篇 广播首先透露了协定的详细情况,并宣称苏联撕毁协定是“苏联领导人9月到美国艾森豪威尔会谈的见面礼。”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