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走过西藏 | 上页 下页
一一一


  在这个节奏加快、用过就扔、一切速朽如过眼云烟的当代文明世界面前,它是否隐约显示着大自然千古不易之规,天理人道,一种名叫“永恒”的东西。

  这幅一犬二马的情景境界,是否我一向苦索的理想中的阿里——西藏——中国——东方精神的象征之物呢!

  不能想象有比这更完美的小结了,我还有机会把车钢的故事写进修改稿里,。随即感到了一重的功德圆满;阿里之旅的结束,也为我“走遍西藏”这一夙愿的实现划上了完美的句点,这使我感到了双重的功德圆满。同时,由于久已感应过的神秘昭示,继写过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那曲之后,仍沿用《藏北游历》的体例完成了与之紧邻的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阿里:结构成姐妹篇的形式,不仅因为这两地的大部同属羌塘,非地理因素的关联也千头万绪。由此,兑现了我对这一地区的承诺,我感到了三重的功德圆满。

  接卜来的,似乎应当是从阿里返回全藏:且让我以自己的方式讲说西藏的自然和文化。由于走遍了西藏从而拥有了这一发言资格——

  直到一九九〇年夏季的此前十几年间,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西藏自治区所辖七个行政地市(山南、林芝、昌都、那曲、日喀则、阿里、拉萨)总算被我普遍地走过。固然还有一些县份和地段想去但暂时无缘一去,例如,前往南方秘境墨脱的艰险备至的多雄拉山就未及徒步翻越。即便如此,西藏地理概念已然立体地显现于脑际,少有不明确之处。因此,当我需要介绍西藏概况的时候,完全不必照本宣科:临时翻阅有关西藏的自然、地理、文化等书籍资料;当需要重点介绍某一地区的某些方面时,自然就具备了西藏这一大背景并具备了至少全藏范围内的比较眼光。确切而优越地说,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触及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了。

  青藏高原因其海拔高、面积大、年代新而被称之为“世界第一高原”。它实际包括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省份隆起的边缘,那里也生活着吃青稞糌粑、役使牦牛的藏族。但它的主体部位是西藏自治区。概括西藏大地的特点很难以一概全,因为它内部差异很大。就自然地理而论,最简单的区域划分为高原本体和边缘地带两大部分,这是生态学家的方式,为了研究的方便。他们的所谓本体,即指高原之所以高原的地势高兀却还平缓的高原夷平面;边缘则指因河流切割而破碎不堪的藏东藏南一线。

  拿植物、生态等自然科学家的眼光看取这一带,这破碎残伤的高原边缘沟壑皱褶简直就是黄金地带:因其山高谷深、地势复杂,历经地质史上重大变故而成为众多生物的避难所,并成为多种植物的分化中心,珍藏着罕见的植物王国的稀世珍宝;又因喜马拉雅诸峰垂直高度可观,一面山坡足可囊括尽北半球七个气候带的所有植被景观,又是理想的垂直带谱。生态学家们称这一线为“活跃的边缘地带”。拿同样的眼光看取硕大的高原本体,后者的确是过于不活跃了。

  对高原的两分法未免笼统,我更倾向于现今流行的划分方法,即依西藏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方式所作经济地理划分:藏北高寒牧场,藏南宜农谷地,藏东高山峡谷,西部干旱高原,喜马拉雅山地等五大自然经济板块。这种实属客观的划分恰好与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社会人文地理状况相吻合:

  藏北羌塘(含青海部分藏区)为牧区;山南、拉萨、日喀则等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古称卫藏地区,是支撑藏族文化基础的农业地区;东部多康(含川西、昌都及甘南等地)半农半牧;西部阿里,亦农亦牧;另有一个差不多入另册的贡布地区(今林芝专区),是多山林的喜马拉雅地区。按其方位,自然与人文相吻合的地理分布差不多均匀地占据着青藏高原的东西南北中。由智性的眼光看取的西藏,正是这五大自然与文化板块的有机拼合。

  这种自然与文化的吻合是一种必然,正充分显示出生存环境对于生存风格的决定性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间的调适物。在这方面,我坚守着地理决定论,老调重弹。

  顺理成章地,文化也就构成了地理环境发展的最后环境。各大自然文化板块的三维空间展现开来——

  纵贯青藏高原的巨大山脉在东部边缘处一个大回环,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藏东,崔鬼大山之间是深邃的三江峡谷。在昌都一带,著名的三大江与著名的三大山相间并列蔚为奇观。从西至东依次为舒伯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芒康山、金沙江。犷放剧烈的地貌造就了豪放剽悍的康巴性格——川西、昌都、云南一带的藏人称康巴,康地人——康巴脉管中涌流着大江大河般桀骜不驯的血。这个善经商的人群足迹遍及全藏,汉地,及国外。藏地人在享受着康巴人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不免又向他们投以警觉的目光,因为康巴汉子们容易惹是生非。由其性格生发,金沙江畔林立的狭长布条的经幡风马构成的巨幅软雕塑气势宏大;丁青县境内数以亿万计的石块垒成的矩形玛尼堆作为大地艺术震撼人心。

  海拔高达五千米,面积广为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藏北高原,荒漠、半荒漠的砾石戈壁奢侈地占据着此地,草场贫瘠,严寒凛冽,宽而有力的西风带一年有半地统辖藏北,旱、虫、雹、雪等自然灾害频繁。藏北牧民勉力于生存之争,沉默厚道,在殷切的神山崇拜和格萨尔英雄传唱中获取精神的慰安与平衡。

  卫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气候宜人,富庶殷实,城镇乡村比较密集,寺院僧众也很集中。自吐蕃时代以来的数千年间便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幕启幕落,历史在此上演了多少王朝更迭、繁盛衰灭的活剧。此地为藏区的文明礼仪之邦,语言中敬语颇多,习俗严整规范,尊卑贵贱有序。套用由一位德国哲学家最初提出,由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引申的术语,卫藏地区的文化模式体现的是那种“日神精神”。

  而东南方久被视为异端、编入另册的贡布地区,是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亻登人聚居区。生存于喜马拉雅山脉丛林中的各个民族,其文化传统各成体系,形成了与藏地迥然不同的文化群落。正统的西藏人一向把这一地区看作佛法不到的蛮荒之地。珞巴人本教信仰不改,自称为本教的继承者。林芝现存本教始祖敦巴辛绕手植的巨柏及讲经台遗址;其境内耸立着全西藏最大的本教神山“本日”山——我曾遥远地瞩望过它,其山腰几株巨大松树是树葬之处;活跃的巫师们操刀杀鸡,拿鸡肝纹路辨吉凶。相传当年汤东杰布去贡布一带传播佛教居然被驱逐:他规劝珞巴人不要吃老鼠,珞巴人偏要在他面前把老鼠吃得吱吱叫;不让吃青(木冈)子,就越发大把大把地咬得咯嘣响。拉萨人摇头叹气,认为朽木不可雕也,历来就作为了流放之地。其实此地受惠于印度洋温暖湿润的季风,年年岁岁山青水秀,气候可人;春夏之际杜鹃怒放,山桃花红;秋季则果实累累,金黄灿烂。有座名为巴松的湖(又名措高湖),镶嵌于青山绿林间,风光不让莱蒙湖(又名日内瓦湖),贡布地区成为西藏最美的风景区。

  至于上部阿里,则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总而言之,简而言之,西藏境内自然与人文景观差异巨大,别如天壤,从内涵到外观差不多都是大跨度的拼合。幸亏有着共同的语言、心理和宗教信仰,不然——援引作为康巴人的格勒的话说,不然的话,多康跟卫藏还有什么关系呢?

  西藏人有一句概括各地特点的老话说,安多的马,康巴的人,卫藏的宗教。至于上方的阿里有些什么,没有说。从这里也可看出阿里之于西藏腹地,时空及文化距离的遥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