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走过西藏 | 上页 下页
一〇九


  面对贯穿亚细亚中部的万里岩画画廊,按照一向的思想方法,不免想要探究何为源,何为流,何为中心与边缘。但这类问题却不是单凭道听途说和灵感萌发就能得知答案的。尽管想象一般都比事实本身更具魅力,寻求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一点儿也不亚于到达目的地,尽管如此,我在试图驰骋想象力之时,不免畏惧于学者专家们严谨目光的注视而有所收敛。既然走马观花中不具备进一步考察取证的条件,我还是就此打住为好。

  但古远时代的阿里却就生动地翱翔起来,它翩飞于脑际挥之不去。格勒、常霞青以及一切关注阿里的人们的疑窦,由于边多的发现展示了解惑的可能。古阿里将就此真切地渐显轮廓,如同阳光驱散晨霭。我依稀感应到了在那个老迈时光中,承载游牧群落的中亚大地和谐的气息、迷蒙的光影。象雄的上限就柔和地融入这一派光影之中——岩画,即此一时代的永恒之忆。

  ……中亚成为大陆桥,古人在其上东奔西走。我分明感应到了古象雄大地的微微悸动。商旅,驼铃,艺术大师的手迹足痕,一一消隐于丁穹拉康的壁画中。作为那条“麝香——丝绸之路”的残余信息,那一时代将由此澄明。

  日土,揭示阿里历史文化谜团之钥?

  ……一片辉煌的电声由弱渐强、由远及近涨潮般汹涌而来,拉开了峥嵘芬芳的敦煌时代的序幕。悠远绵长的是自西天飘逸而来的丝绸之路,优雅顿挫的是灵采飞动的丹青彩塑。黄钟大吕,金声玉振,激越飞腾,繁华如梦……喜多郎的一曲《敦煌》,将纵向历史横亘于前。

  曾存在过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如同充满活力的西风带,鼓荡着、催生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生长。在这个千年间,阿里的一度繁盛并非孤立现象。它既可能是空间之链中有形的一环,也是时间之链中无形但有机的一环。如果它确切地未曾成其为干道主流,至少也被那一汪洋激荡过波及过,并迸溅起美丽的浪花,从而使岁月在塑造阿里历史文化艺术之雕时不可免地同时烙印着那一黄金时代的痕迹,从而使古代阿里焕发出光彩声色。

  贫穷与闭塞互为因果,繁荣与开放互为因果。丝绸之路的形而上意义在于它意味着开放交流之后的繁荣兴盛;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在于提示这一点:对于文化来讲,封闭无异于近亲繁殖,必然退化;开放则意味着提纯复壮,自我更新。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不仅仅特指那个已半掩于沙漠之中的古城,它同时成为这一历史经验的象征。

  兴盛过千年,衰落又是千年。世界在此期间已发生根本变化:文化中心西移,力量对比改变。重新整合过的当代世界仍然遵循了钢铁的自然法则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在文化方面,我认为情形有所不同:旧有的文明兴衰观似乎不再时髦,各古老民族有了重新振兴的可能与机会——以往的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曾判定中国文明是一僵死的文明,死而未僵的文明。无论这结论正确与否,不等于就宣判了中国该死。中国人还在。若想恢复古代中国在旧日世界中泱泱湟湟中心大国之地位未免不合时宜,但做等闲之辈,当世界舞台上跑龙套的配角也非中国存在的价值所在。关键在于革除弊端,推进改革,这叫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挣脱桎梏,真正参与世界,直至导向未来世界文化的伟大革命:走向大同——全球范围内各文化群落间的相互影响,并非差异的消除,而是歧义并存,”同中有异,各自保存张力,又相互贯通融合,这就叫大同。正如见过世面因而豁达的普兰人,看重并珍藏着他的古典服饰和原始歌舞那样。有人称这类现象为文化反弹现象:世界生活方式愈趋同一,则愈能发现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由于到过阿里,便自视与阿里有缘;由于爱阿里,窃以为就拥有了对阿里的某些权利。如果今日阿里允许我向它进一言,我将不胜荣幸。这个发言首先基于这一认识和愿望:现代化是可以输入并可现成地收受的;阿里可以作为人类学家美好理想的实验基地——传统加现代化。

  不是设计,是向往。从杨松的谈话中我得知至少有两点经验对干这一地区、对于这一理想的实施是有意义的。

  其一是开放和今后更大规模的开放。阿里地处多种文化可能的交汇之地。半个包围圈外的那个善于经商的宗教地区与此地的密切交往,如果不能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预测的构成藏族现代化的启动因素,起码可以成为这部社会机器的有效润滑剂。待到阿里地区原定的口岸全部开放的规划稳步付诸实施,届时阿里将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现代文明将从传统观念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带打开缺口,乘帆直上,驶入腹心地带。

  其二是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光电站的建立。电视这一影响人们观念最为有效的工具的普及,所产生的效应是显著的和深远的。在亚洲大陆腹地,辽阔的草原牧场,原本一无所求的牧人将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外部世界的模样,去欣赏、羡慕人家的生活方式,并尝试和选择自己更合理、更文明、更美好,当然也力所能及的新型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调整和选择,首先需要把世界摆放在他们面前。

  我对于阿里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来就因为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虽然不完全的缩影。对于阿里的今日发展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原因相同。这叫做改换空间位置和观察视角,重新并进一步换取所期求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位置也是一种性质。藏民族不仅在体质上属东方民族的蒙古人种,与蒙、汉等民族接近,就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宗教观乃至思维方式、性格气质,与它接近的民族都具有同一性而尤典型。假如今后我打算深入东方文化领域,藏文化可作为优良的切入点。当然,打算进入这一领域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甘于寂寞、兴趣持久、上天假我以高寿。

  但目前尚不能进入,因为无法超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某些来藏旅游的西方人曾以爱惜西藏文化为由,主张现存的生活模式不要改变。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不人道的主张。贫穷、闭塞不应是历尽艰难竭蹶的西藏人所应继续承担的重负。理想的阿里风景应当是:传统加现代化使这里更具诱惑力。到那时,阿里就不仅仅作为遗迹与活化石供人观赏和缅怀,一切重道义、有良知的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将满足而欣慰地赞叹:阿里真不错!

  ……喜多郎的电声已卷送起漫天黄沙,在旷野中尖锐地呼啸。所有的一切尽被风沙掠去,季节风年复一年地吹过,季节河一年一度地兴衰,漠野扩大,鸣沙山年年看涨。丝绸之路溘然而去,了无踪痕,它只留下了那一时代的飘渺记忆,留下了古城废墟荒草萋萋,留下了莫高窟依然灼灼的千壁丹青,留下了珍藏的藏文文献。还留下了一个沿古商道而来的异型宗教,一些有异于中原文化传统的群体。

  留下了令今人思之再三、回味无穷的一个启示,一个命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