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共往事钩沉·浪底真金 | 上页 下页 |
九六 |
|
§神头岭大捷 进攻晋南的日军一〇八师团是沿河北省邯郸经武安、涉县、黎城、潞城、屯留、良马等直至山西临汾这条路线出击的,于是邯(郸)长(治)大道及由长治到临汾的公路,便成了日军重要的后方交通运输线,而黎城则是日军在这条运输线上的要地。刘伯承和邓小平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决定发动神头岭战头,袭击日军占领的重镇黎城,吸引潞城之敌驰援,以便在神头村附近设伏,歼灭日军。 神头岭地形复杂,日军的陆空技术兵种难以施展其长,骑兵也难以左右机动,却利于隐蔽埋伏。我方在兵力部署上,决定以1个营的兵力作吸援部队奇袭黎城,而以三八六旅的3个团作主攻部队,在黎城和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三面设伏。 事态的发展,一切按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设计进行着,由于伏击部队伪装巧妙,在发起攻击前,日军毫无察觉,战斗一打响,日军步兵还未及展开,骑兵还没上马,炮兵来不及支炮架,就被八路军的重火力消灭了。整个战斗从3月16日拂晓袭击黎城开始,到当日下午4点结束。结果,从潞城赶来增援的日军一〇八师团、一一六师团的1500人,除100余人逃脱外,全被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一二九师在神头岭歼灭。 这两次采取的“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战法,是刘伯承、邓小平精心部署出来的,是游击战歼灭大批敌人的范例。 神头岭战斗后,刘伯承、邓小平和徐向前3人又共同提出进行响堂铺战斗,响堂铺是日本侵华军一〇八师团作战地域的后方交通线,在涉县境内,这次战斗的胜利对粉碎日军进攻以及创建晋冀豫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经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批准,3月31日刘、邓率部进行伏击、朱德、彭德怀还邀请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前来观战,这次特大的伏击战因组织实施得法,打得很漂亮,日军被歼数千人。前来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对八路军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赞叹不已。 §急袭长乐村 刘伯承、邓小平领导晋冀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和游击战争的普遍开展,特别是一二九师在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等一系列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使侵华日军惶惶不安。1938年4月初,日军以一〇八师团为主,纠集3万多人的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妄图将八路军主力兵力歼灭在辽县、榆社、武乡地区。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针对日军的企图,制定了以部分兵力钳制多路敌人,集中主力击破一路敌人的反围攻作战总方针。 当各路日军开始出动时,刘伯承、邓小平奉总部命令指挥一二九师主力向辽县以南、向东进至日军合击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区。 从东、西、北三面进犯之敌相继于4月10日前后侵入抗日根据地。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一二九师三四四旅及决死一纵队英勇地阻击日军,使日军合击八路军主力于辽、榆、武地区的狂妄计划完全落空。 但是,日军倚仗优势兵力,企图突破八路军阻击,以摆脱被迟滞的状态。在这严重势态下,只有给日军沉重打击,才能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这时,南面日军一〇八师团步兵、骑兵6000余人,分两路北犯,4月13日,这两路日军窜入辽县、武乡、遭到当地抗日游击队的袭扰,加之广大群众实行“坚壁清野”,日军很快陷入恐慌。刘伯承、邓小平立即抓住战机,于14日指挥一二九师主力及一一五师六八九团,由涉县以北地区向西急进。15日,主力部队开到武乡县附近寻机歼敌。 当日黄昏,侵入武乡的日军一〇八师团的第25旅团第117联队及炮骑辎重共3000余人,从武乡出发,沿浊漳河东窜。刘伯承与邓小平及时决定紧咬这股东窜之敌,进行急袭。他们命令一二九师七七二团、六八九团、七七一团,分两路纵队,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实施平行追击,并以七六〇团为后续部队,沿大道紧跟。一二九师的两路纵队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下,于16日早晨在浊漳河北岸的长乐村地区追上日军,发起猛烈攻击,并截断了其后段1500余人,接着又在型村、李庄一带将日军截成数股,分割围歼。刘伯承与邓小平抓住战机,指挥一二九师各团战士们从山头上、山谷里,甚至从几丈高的山陡坡上冲向大道,排山倒海般地冲入敌群,用刺刀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给敌重大杀伤。刘伯承和邓小平为巩固胜利,果断地决定用少数兵力在前线布成游击网,打击和迷惑敌人,命令主力部队撤出战斗。 长乐村地区的战斗,共歼日军2200余人,是粉碎日军对晋东南九路围攻的决定性战斗,闻名全国。接着八路军乘胜追击,彻底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将敌全部赶出晋东南。 §粉碎秋季大“扫荡”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而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则在华北、华东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使日军陷入游击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时的日军几乎停止了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进攻,转而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为主,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敌后八路军。 1939年1月,日军纠集了3万余人的兵力,分11路向冀南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刘伯承、邓小平针对平原地形便于敌快速部队行动的特点,确定了一二九师主力分为几个集团,结合地方部队分区活动,寻机歼敌,并派出小部队迟滞和消耗敌人。在这种反“扫荡”决策指导下,部队在不到3个月时间进行了大小战斗100余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3月,敌我双方的战斗重点转入山区。刘伯承和邓小平为加强山区的对敌斗争,在妥善安排了冀南斗争后,遂于3月7日率一二九师师部、三八六旅主力及其他部队返回太行山,对付日军的“扫荡”。 7月,日军集中了5万余人的重兵对太行山发动了最大规模的秋季“扫荡”,企图打通晋冀豫的交通线,将抗日根据地分割,然后逐步压缩摧毁。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一二九师及三四四旅进行反“扫荡”,作战70余次,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秋季“扫荡”,接着又在年底进行了邯郸战役,使太行山南部与北部连成一片。日军从秋季“扫荡”以来,对太行山区根据地分割的企图彻底破灭。 §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起了重大作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此时,党员人数已达121万,正规军91万,民兵220万,解放区人口9500万。 1945年夏,抗日战争已近尾声,国民党企图在美国的帮助下控制大城市并缴获已投降的日军武器,而共产党人则发动了进攻,尽可能争取扩大控制区。最后,除哈尔滨被苏军控制外,中国所有的大城市及中国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都控制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的部队则控制东北的农村地区及华北大部地区。 早在和谈时期,国共两党就有多次较量。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部队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领导的129师从1945年起改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947年又改为中原野战军,通常称为第二野战军。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时,第二野战军的人数已达20万。解放军乘胜前进,6月30日,第二野战军渡过了黄河,刘伯承在黄河的不同地方发动两次转移视线的进攻,牵制敌人。在开封附近,以宽达1公里的黄河大坝为防线。负责保证渡河的物质条件,即渡船、运输及后勤补充的组织工作,20万部队安然渡过黄河。4月14日,在开封以东同3个师的敌人遭遇。刘伯承、邓小平部队三面包围了国民党军队,全歼敌军。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