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血泊罗霄 | 上页 下页 |
二九 |
|
§井冈山下来了支“特殊部队” 1927至1928年之交的共产党,力量实在不能算强大,而朱德、陈毅却能在湘南二十五个县市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动一场波及一百万人口的大暴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其实,朱德他们是钻了一个空子。 湘南起义初期,正是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与湖南军阀唐生智的部队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唐生智的地盘一寸寸地让给了李宗仁,他也就无暇顾及湘南的朱德了。 1928年1月,李宗仁如愿以偿打到了唐生智的老家,粤鄂军阀李济琛、杨森看到李宗仁胜券在握,做了个顺水人情,先后通电讨唐。唐生智憋了一口气,被迫下野,到日本当寓公去了。而后来对他忠心耿耿的老部下也纷纷对李宗仁俯首称臣。 李宗仁入主湖南,很快感受到朱德来自湘南的强大威胁,但他小看了朱德,只派了第十七军李宜煊师“进剿”湘南,其结果可想而知,鷔山庙一战败绩后,李宜煊又连败于耒阳。 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面,把湘粤军阀联合起来,重兵轰击湘南。 蒋介石似乎下了狠心,这一次出动了九个师,另加一个教导团。 北面有: 第七军第二十师(师长李朝芳); 第十三军第二师(师长向成杰); 第二十一军第一师(师长罗霖); 第八军吴尚一个师; 前线指挥部设于衡阳,李朝芳任总司令。 南面: 范石生十六军第四十六师; 十六军新编第四师(师长彭俊初); 十六军四十七师(师长曾曰唯); 十六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丁腾); 许克祥军独立第三师; 胡凤璋部第一路游击部; 南线的总指挥正是朱德的老同学范石生。 和蒋介石这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国军相比,被视为“匪”的工农革命军岂止是薄弱,简直是可怜。 湘南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只有朱德、陈毅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而这个师也是个虚数,实际上只有一个团的正规部队,各县虽有农军数万,可那算是什么“军队”呢!纯粹是人数稍多而已,大部分是手持梭镖、大刀的农民。 说句不恭敬的话,他们在南国的水稻田里会是一位好把式,可在战场上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就很难说了。 3月30日,“国军”发起了总攻击。 夏明震的血并没能使湘南特委彻底清醒,他们还是那样“左”得可爱。面对强敌,他们热血沸腾、勇敢起来,要集中湘南所有的武装力量全部投入战斗,与敌硬拼。 这是一种真正愚蠢的“沸腾”和“勇敢”。 从南昌走到三河坝,又从三河坝走到湘南的朱德、陈毅、王尔琢等高级领导人和老对手的接触已非一朝一夕了,他们很清楚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不说别的,就说范石生,朱德对他是最清楚了。 没有真正的优势,只能保证做到死拼,而不能保证做到必胜。 权衡利弊,朱德不顾湘南特委的反对和阻挠,毅然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和湘南农军撤离湘南,向井冈山靠拢。 这是一次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如果没有这次转移,恐怕就没有日后的朱毛,而井冈山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我们很容易认识到朱德、陈毅那次行动的伟大,但当时他们二人恐怕没有这种成就感,甚至还有点不堪其重。 因为他们带领的不仅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还有湘南农军;不仅有湘南农军,还有农军的家属。整个部队是一支兵不兵、民不民的“乌合之众”。 曾是这支特殊部队一员的曾志回忆说: “在这支队伍中,有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也有拄着拐棍的白发苍苍的老姐;有提篮子的、背孩子的、担孩子的;有的梭镖上挑包袱、挑尿布……队伍越走越长,头尾相距十几里。队伍越走越慢,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队伍越走越乱,白天还好一些,到了晚上,四处火光,沿途睡觉,喊声、哭声、叫声此起彼伏,乱成一团。” 彭儒当时是第三师的战士,她回忆说: “我们那支农军武器不多,多数是梭镖大刀,有农民,有水口山的工人,有学生,有男有女,有些农会干部把全家老老少少都带上山来了。不带不行呀!敌人来了要报复,要斩草除根,所以能走的都拖儿带女的带着走。” 建国后曾被授予少将军衔,担任过湖南省和山西省军区政委的郑效峰就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名小孩,当时他只有十二岁,是来阳的儿童团员,和他的三姐夫一起在队伍里吹号。由于他年龄太小,有人说他是父亲背上井冈山的,他断然回答说:“其实我是走上井冈山的。” 当时队伍里如果没有吴仲廉这样一批人,恐怕这支特殊部队会走得更慢,慢的最后结果就是被消灭。 吴仲廉当时名叫吴统莲,是衡阳女三师的毕业生。有人称赞吴仲廉有三套本领:会用枪杆子消灭敌人;会用笔杆子搞宣传;会用嘴巴子揭露土豪劣绅的罪行。在上井冈山途中,吴仲廉正是利用她的能说会道,维持着家属部队的行进。经过她的动员,沿途安置了一些家属,回去了一部分。最后,她又组织起一个担架队,把那些疲惫不堪的老老少少,背着走,抬着走,经过二十多天的旅程,来到了井冈山。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