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血泊罗霄 | 上页 下页
一五


  §三河坝——又一个转折点

  如果说,湖南浏阳的文家市是秋收起义部队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广东大埔的三河坝则成了南昌起义部队的一个转折点。

  9月中旬,南昌起义大军在三河坝第一次分兵,主力直下潮汕,只留下以第九军副军长朱德为首的两千余人,军长韦杵从未到职,朱德实际上成了这支部队总的指挥者。

  10月的三河坝,与“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河坝,以位于梅江、汀江、韩江三条河流的会合口而得名,10月3日,一路“追剿”起义军的钱大钧部以三师之众与朱德的三团之众,在三河坝激战三天三夜,而钱大钧部的伤亡又恰是朱德部的三倍。

  10月3日到10月5日,是三河坝血雨腥风的三天。

  10月3日,钱大钧以十个团的兵力首先向起义军发起了进攻。起义军以顽强的火力,击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企图强行渡河的梦想,许多满载士兵的船只在河中央被击沉下去,而满载尸体的船只因无一活人掌舵而在河中央团团打转,如同空中断线的风筝。

  并不愚蠢的敌人很快改变战术,以大炮和重机关枪向起义军阵地猛烈轰击,掩护渡河的士兵。

  三天三夜的激战之后,起义军处于绝对优势的敌人三面包围之中。

  起义军消灭敌人一千多人,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十五师的参谋处长游步仁指挥七十三团作战时腹部受重伤牺牲;

  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负重伤;

  七十三团五连连长张子良牺牲;

  七十三团团长王一平牺牲;

  七十三团三营在营长蔡晴川的指挥下与敌人激战几天几夜,在子弹、手榴弹打完以后,与敌人展开肉搏,最后,蔡晴川与全营官兵壮烈捐躯;

  弹丸之地的三河坝,每一丝空气都流淌着血水。

  朱德率剩下的两千人退出三河坝往潮汕方向开去。

  行至饶平,又一个沉痛消息传来:起义军主力在潮汕附近的乌石山全军覆没。

  就像突然听到慈母辞世噩耗的孝子,队伍中发出抑制不住的抽泣声。

  何去何从,南昌起义最后的星星之火?

  能脱离险境,保存力量就是最大的胜利。

  一位憨厚的、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将军朱德的雄才大略,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这支弱小的部队。

  强忍着悲痛,收拢起从潮汕退下来的小部分人马,朱德率部在饶平稍事整顿,立刻出发,经平和、永定、上杭,一路急行军,向江西方向的山区开去。

  此时,朱德的想法和一个月前刚刚吃了败仗而在浏阳文家市召集前委会议的毛泽东不谋而合。

  1944年,朱德在编写红军一军团史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过三河坝这次历史性的转折:

  “起义军南下途中,右翼支队由我率领,在三河坝虽然失败,但没有被完全打垮。我们由福建退至江西,开始被迫上山,被迫进行游击战争。这有一个好处,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争的方向,不是采取过去占大城市的办法,而是实事求是,与群众结合,发动群众起义,创建根据地。”

  当时,朱德和毛泽东想的都是要有一块能站稳脚跟,然后打出去的根据地。

  冥冥之中,两颗心在一南一北中悄悄靠近。

  1962年6月,也就是在朱德重上井冈山后的仅三个月,朱德在与陈奇涵、杨至成等人畅谈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这段历史时又说: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全部南下,目的是想去广东汕头找外援,结果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受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起义军没有和江西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去了广东。假如当时能够利用军阀内部相互之间的矛盾,就在江西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解决土地问题,建立革命根据地,同时改造起义军本身,那是完全可以站得住脚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