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血泊罗霄 | 上页 下页 |
一〇 |
|
§“藏龙卧匪”的井冈山——终点还是超点 工农革命军踏上井冈山之前,这里确实称得上是“藏龙卧匪”,并且这片弹丸之地上土匪之多,可用“馨竹难书”来形容。如果要将井冈山所有土匪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恐怕又是另外一部三十万字的书了。 井冈山历来“盛产”土匪,到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南方战事此起彼伏不断,井冈山的土匪多达数十股,名称也让人眼花缭乱,诸如“马刀队”、“长枪队”、“驳壳队”,甚至还有一伙“抢妻队”。他们在井冈山打家劫舍,互相火并,井冈山一时狼烟四起,百姓怨声载道。 王佐的出道,与他眼里揉进了太多这样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他一方面向往他们的快活生活,一方面又对他们滥杀无辜大不以为然。 到王佐出道时,井冈山的土匪已渐渐僵旗息鼓,加上王佐势力的膨大,井冈山渐渐成了王佐的天下。 王佐有一个信条:兔子不吃窝边草,即使是当地的富户,他也从不去动。他的目光越过了莽莽群山,落在遂川、泰和、桂东等地。 毛泽东有一句话概述了井冈山的小,他说大小五井之内“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 毛泽东在井冈山曾写过许多的调查,可惜大多不存。现在,我们只能从他的内兄、曾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去一窥早期井冈山的端倪。 杨克敏写道: 边界的经济本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区域,自耕农甚多,日常生活程度颇低,米一元钱可买四五十斤;茶油每元钱可买八九斤;盐每元七斤。普通一个人生活,有一元钱就可度过一个月。 看到这里,相信大多数读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惊异,但是,在一个自给自足的、闭塞的小山沟,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见到些什么呢? 我们还是继续看杨克敏所作的调查吧,因为到目前为止,这是最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感谢他。 笼统地说,边界的经济比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人民多务农,商人及读书的占极少数,所以土豪劣绅在农村占极重要的地位。农民在红军未来之前,除遂川、酃县、茶陵、莲花之大部外,颇觉安居乐业,有天下太平的气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死不相往来的神气。遂川、茶陵、酃县、莲花等县土地比较集中,农民的被剥削较严重,苛捐杂税也较他处为甚,所以农民的生活较苦。阶级斗争的情绪也要浓厚些儿。所以莲花三九都、茶陵、酃县、遂川,在国民党的农协时代,都曾有过斗争。然而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仍操在地主手里,农村中大多数的群众,对于土地革命,仍然是为他们所要求所拥护的,所以在整个的土地革命过程中,经济较落后的地域,同样的也可以实行土地革命。 如同中国许多的职业革命家一样,杨克敏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型的革命家。他受过传统的中国古典教育,心中不时泛起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的向往。杨克敏在这篇调查中对边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的现象就不自觉地流露出微微的赞叹,但革命家的敏锐使他又及时地发现了这里的浓厚的阶级斗争情绪。 在这里战斗过的许多人都会发现湘赣边界有一个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特殊的现象。这种特殊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后来井冈山的斗争,并且演出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导致了我党我军早期的一大冤案,那就是袁文才和王佐的被错杀(后文有交代)。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特殊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一批移民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而来,在山清水秀的湘赣边界扎根繁衍,几代之后,他们成了这里的主人,掌管着这里最好的田地和山场,人们称之为土籍人。 明末清初,又一批移民迁来,他们从闽粤边起,沿湘赣两省边界,直至鄂南,达几百万之众,应该说他们是庞大的一群,但是,由于这里已有了主人,他们只得沿山而居,望着山下袅袅升起的炊烟,再看看自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狼狈相。在土籍人的压迫下,他们只得离群索居,他们叫客籍人。 由于利益的冲突,土、客籍人不时为争山场和田地发生冲突,引发出边界特有的土客籍矛盾。 毛泽东上山不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解决这个矛盾也列入他的议事日程,矛盾一度有所缓和。但一年以后,毛泽东走了,矛盾又空前激化——此是后话。 现在,毛泽东真真正正地站在井冈山上了,而且,一只脚踩在湖南,一只脚踏在江西。 走了几千里路的工农革命军可以歇歇脚了,走了两个月的毛泽东可以歇歇脚了,也该歇歇脚了。但毛泽东在歇脚的时候,他的脑子里的那根弦却一刻也没有歇,他的目光正穿过茫茫的罗霄山脉,在探寻着什么,正如他后来挑粮时,在黄洋界给战士们讲述革命道理所说的那样,站在井冈山,不但可以看到江西、湖南,还可以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走到井冈山的毛泽东,把井冈山作为了一个起点。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