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六八


  科技人员只要按计划,在指定的地点干完指定的采样任务,应该说非常辛苦。可从工作压力上说,他们没压力,干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实在采不到样就算了。可每一名记者都面临其他20个同行的压力,他们写的东西都是面向公众的,谁好谁差,一目了然。几乎可以不夸张地说,雪龙号上的这60多天,是中国新闻史竞争最残酷的时刻之一。因为他们面临的人非常少,差不多每6个人中就有1名记者,他们的任务非常重,大部分记者得天天发稿,他们面对的资源非常贫乏,没有成果、没有发现,天天面对同样的冰、同样的瓶瓶罐罐。

  我以前做体育记者时,总感觉采访同一场比赛的记者竞争太直接,但这一次的感觉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次的新闻队伍却非常团结。大家有竞争、有合作,小艇争着上,但不管谁最后上了,回来后没有因此产生矛盾。听说以前去南极采访,有的记者间互不理睬。

  我还听说,这次参加采访的记者是最幸福的。以往去南极采访时,记者首先要完成考察队员的任务,比如搬东西、刷房子,业余时间才能采访。有时候别的队员睡觉了,记者才能开始写稿。最典型的莫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大家都在紧张地干活,一名电视台记者忽然感到这场面太感人了,应该记录下来,就放下手中的活,跑回去扛来摄像机。没想到一名队员勃然大怒,对着记者一阵臭骂。

  据说这记者后来认为自己挨骂是应该的,我却有着不同看法。如果说干活是他作为队员应做的工作,摄像也是他作为队员应做的工作。两者之间相比较,后者其实更重要。因为考察队如果需要一名干活的队员而不是一名摄像记者,完全可以找一个膀大腰圆的民工来即可。

  仔细琢磨记者与极地考察事业的关系,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考察队可以说:是我们为记者提供了参加科考的机会,否则他哪有机会写文章、出书?尽管新闻单位也交了钱,我们不让你来,你交钱也没地方交去。新闻单位可以说:如果不是我们为考察队刊登了这么多文章,哪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极地考察?哪一个赞助商不是先观察有哪些媒体关注,然后再决定掏不掏腰包?再说,你在南极再辛苦,不是记者给你宣传出去,你自己去说,有几个人能听到?我们不给你报道,你登广告得多少钱?不过这新闻记者就像不按一个方向长的胡子一样,有喝粥不方便的时候。记者又被称为自由职业者,腿自由,嘴自由,到处乱跑乱说。这其实是记者的职业病,一个喜欢沉默寡言的人不会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但正如胡子不是故意给我造成不方便一样,记者也不会故意与你作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加梳理,使他们按你的意愿长。如果你没有功大或耐心,当然可以像我对待自己的胡子一样,一刮了之。

  反正我刮完后觉得凉嗖嗖的,没法装点门面了,更谈不上御寒或防紫外线。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