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五二


  在此次考察中,遇到两次低气压过境,在7级风的海况下,大洋组及时采取现场安全措施,坚持考察作业,保证了预定数据的获取及人员与仪器的安全,完成了全部考察项目,达到了预期考察目标。雪龙号考察船与大洋组密切配合,到站准确无误,保证了考察的站位质量。作业期间战位密集,大洋组队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与科学家对话:北极科考为什么要来白令海

  目前,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正在白令海海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这在整个考察中占有近一半的时间。北极考察为什么要来白令海?考察前夕,我作为人民日报社的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陈敏博士、蔡平河博士(以下称为博士),请他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请问我们来白令海干什么来了?

  博士:在楚科奇海进行了13个站位的作业后,由于冰层太厚,无法继续北上,我们从北冰洋调头回到白令海,进行第二阶段的现场作业,即研究白令海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呢?

  博士:近几年来,随着近岸资源的日益匮乏,各沿海国家均将目光瞄准了深海大洋的丰富资源,我国作为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远洋渔业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洋浦渔船已逾千艘,年鱼获总量近百万吨。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白令海及其附近海域。这些生产不仅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航次在白令海进行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据了解,我国大约有120艘远洋渔船在这一带作业,应该说对哪儿有鱼、都是什么种类、大概怎么分布知道得差不多了,用得着这么多科学家专门进行调查吗?

  博士:我们这次调查的各项目标在于揭示白令海生物资源的现存状况及其未来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必须强调的是,生物资源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可食用生物(如鱼类)。因此,必须从不同层次系统、全面的研究海洋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分布及生物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记者: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博士:海洋中的生物沿食物链营养级的高低大体上可分为游泳生物(如鱼、虾等)、浮有动物(如桡足类等)和浮游植物(各种藻类)三大类,其中游泳生物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从而构成了具有不同营养级的食物链,人们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便是最直观的描述。

  记者:蔡平河博士这次研究的项目是“海洋初级生产力考察”,是不是就是指这种生物链关系?

  博士:初级生产力是专门以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浮游植物利用太阳光、水中的营养盐(如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的生长、繁殖,这一过程即为初级生产过程。

  记者:稻谷丰收、植被繁茂的地方才会生机勃勃,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浮游植物生长较快的海域才会鱼儿成群?

  博士:的确,就像陆地上的稻田为人和动物提供了最基本的能量一样。不断繁殖生产的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提供了食物保障,由此维持的浮游动物又为鱼类等游泳生物提供了生活来源。通常情况下,食物链中的各级生物食物呈金字塔式的分布态势,即越低营养级的生物,其生物量越大。很难想象,在生物初级生产力贫瘠的“沙漠”中,会形成生物资源富饶的“绿洲”。

  记者:从我本人理解的渔业调查来看,就是下网捕鱼,然后统计一下数量和种类。白令海站位作业大半已经完成、但至今一条鱼也没捞上来。我自己认为渔业调查的目的没有完成。众你们的考察来看,能不能捕到鱼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直接表象,实际上和科学意义上的调查关系不是很大。

  博士:海洋捕捞由于受鱼群分布、天气、网具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定量化,像我们这些天在这个地区一条鱼都没有捕到,有操作上原因,但也说明了这个时间的这个地点鱼是非常少的。如果只从没捕到鱼来说这个海区没有鱼是片面的。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生产力的研究室事实上也能够给予我们生物资源总量大小的信息,而且已达到准确定量的水平。

  从这一意义上说,对生态结构、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与海洋渔业捕捞可谓是殊途同归,二者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不可取代的,前一种方法给出的是理论的推算值,后者反映的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实际值。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