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四〇


  §0724(BJ0725)茫茫大海中,海水贵如油

  ㈠ 得到殊为不易

  7月24日22点35分, 船经过48小时的航行到站停住,这是白令海第一断面13个站点的最后一个,位于北纬56度,东经173度,水深达3850米。

  我来到船的左舷,大洋组海洋物理班的队员们开始紧张工作。一个漂亮的圆形钢架上,花瓣状固定了11个细长的柱状容器,因此叫梅花采水器。一根钢缆把容器吊起来,用绞车控制,放到海水中去。绞车轰轰隆隆转起来,“采水器下去的速度是每秒一米半。”大洋组组长矫玉田介绍说,操作逐渐熟悉起来,施放速度也提高了。

  刚一入海时,赵进平研究员在计算机键盘上按了一下。“第一个容器采集了海表面的水样,”他介绍说,容器的塞子是由计算机通过钢缆内包中的电线发送信号控制的。在采水器还上放着一个探头,它把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随时通过电缆传送到计算机上。随着采水器下沉,温、盐、深三个指标在屏幕上构成了两条连续曲线。赵进平在25米、50米、100米、150米、300米、500米、1000米、1500米和2000米处以及海底分别合上一个容积的塞子,就采到了相应深度海水的样品。

  ㈡)取之滴滴珍惜

  夜里1点15分,采水器被提到了甲板上。厦门大学的蔡平河博士端着一盆小塑料瓶子走过来,他用一根像胶管子套在容器下端,像挤牛奶一样从里面放出了满满一瓶海水。每个瓶子都编号,分别对应采有不同深度海水的容器,每个瓶子的容量都是50毫升。

  厦门大学的施纯坦高工拿来的是20毫升的小瓶。

  中科院海洋所的李超伦拿来的是500毫升瓶。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金明明下手最狠, 先用120毫升的瓶子挨个放一次,回去一趟又拿来一堆500毫升的大瓶子。

  国家海洋局三所的王伟强也不甘示弱, 一下子拿来2套不同的瓶子,他除了给自己取样外,还要替同所做生物项目的人取一套样品。

  这么多人取样,容器中的海水会不会不够用?蔡博士笑着反问我:“你去食堂吃饭,会不会赶上没菜的时候?”金明明说他已被警告过多次,每次下手轻些,千万不要放多了。

  考察队出发之前,在上海举行过协调会。关于采水器中的海水如何分配,各个单位进行了2个小时热烈讨论,才达成了今天的分配方案。

  ㈢ 包含千万信息

  蔡平河和陈敏博士做的项目是海洋同位素化学考察。他们把盛满水样的小瓶盖子拧紧,并在电炉子上化了些蜡,密封好,回去做分析。

  王伟强为自己取的样,马上开始测出了海水的酸碱度;而另一个测生物细菌指标的也得带回去。

  李超伦把海水带回实验台,用一个漏斗和一片滤纸进行了过滤,得到的叶绿素先存放在一个小塑料口袋中。他说,等到了冰区,可以抽出时间用丙酮处理后等24小时以上,就可以通过荧光光度计读到叶绿素的浓度数据。

  金明明要把海水用试剂氧化再还原,用于测定氧气浓度和氮磷浓度,这些指标是海中浮游植物生长环境的基本参数。

  施纯坦要测水中的氧18浓度,他把样品瓶拧紧,再存放在木箱中。从楚科奇海到现在,他的样品总量已达到159个。

  赵进平博士介绍说,温度、盐度和深度是海水的三个最基本指标,测得这三个指数,就可以从中发现洋流和水团运动的规律,也就捕捉到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茫茫大海,海水有的是,可没有想到,3000米以下的海水却成了宝贝。这套采水系统是1992年从美国进口的,每个容器是22升。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采水系统也就是这个样子,只是采水的容器大一些,最大的可以达到16升。今年底去南极考察,队里就准备换成10升的容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