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三五


  §0721-1(BJ0722)夜探海洋世界,小生物关系全球变暖

  7月21日(北京时间22日)夜里2点,船停了,又一个站位到了。

  我来到船的左舷。海水深达3600米,大洋组的科学家要在这儿“探访”海洋生物。一个网兜于下面用铅锤吊着,拴在绞车钢缆上,谩慢放入水中。缆车在数字显示为200时,停下,再拉上来。截面为0.5平方米。高度为200米的柱形海水中的浮游动物就全部集中到网兜子中去了。

  说是个网兜子,其网眼直径只有0.33毫米,大部分浮游动物尺寸都大于这个数字。网提到水面以上,用海水冲刷干净,剩下的物质被收到了一个瓶子里。晃动瓶子,里面发出蓝色的光,如莹火虫一样。这是小动物发出的磷光。就着灯光,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些红线头一样的小东西,稠稠地,隐隐在动。

  中科院海洋所的李超伦取一点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我凑上前去,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无数小动物都在动,有的像蜜蜂一样,长脚一挠一挠地动;有的像虾一样,一跳一跳地窜;还有的像饼子,慢慢地蠕动。但每个小动物都玲拢剔透,如水晶做的艺术品,镶嵌着鲜亮的玛瑙般的红点。

  李超伦介绍说,海洋里的动物分为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三种。浮游动物就是游泳能力不强、无法对抗海流和海浪,只能在海水中飘浮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由蛋白质和脂肪构成,其中红色的点叫“蜡质”,是储存能量的地方。当然,并不是说浮游动物都很小,水母和海蛰也是浮游动物,热带水母的直径最大可达2米。

  李超伦和张武昌博士这次考察的项目是“浮游动物关键种种群动力学”,他们还要在原地取一些海水,把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放在一个大器皿里养起来,从而测量它们的摄食率、产卵率代谢率等数据。

  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林景宏“执掌” 两张网, 网眼直径分别为0.075毫米和0.5毫米,前者捕获浮游植物,后者捕获浮游动物。她不做活体培养,而是用福尔马林把样本保存下来,回去分析种群结构。在每一个站点,网都要放至200米深,如果水深少于200米,就把网放到底。在24小时连续工作站,还要分成4层分别取样:0~50米,50~100米,100~200米,200~500米各拖一网。

  国家海洋局二所的卢勇和金明明则用一个电动控制的10升采水器采集海水,研究其中的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硅、磷的含量。

  以上所有工作,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氮、硅、磷如同庄稼的化肥,供给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而浮游动物在海洋中就像陆地上的昆虫一样,是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类,它们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又是鱼类的食物。有些肉食性浮游动物又吃仔鱼和鱼卵,反过来抑制鱼类的生长。因此,浮游动物在海洋生物状态中起关键作用,研究它们的种群结构,可以为我们的远洋捕捞提供基本参数,这些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海洋生物的热点课题之一。

  此外,如果水中氮、硅、磷突然增大,浮游植物生长加快,充足的食物会刺激浮游动物一下子多起来。多到一定程度,食物和氧气不足,这些浮游生物就会死亡,其尸体腐化分解,会消耗更多氧气,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形成令人们闻之色变的赤潮现象。浮游植物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功能,它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直接关系,因此,研究浮游植物也许还能为我们省下买空调的费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