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
二四 |
|
§0714(BJ0715)除了直升机的轰鸣,楚科奇海一片沉寂 客机坐过很多次了,直升机还是头一回。 是开着舱门,可以让我们把镜头伸出去航拍的直升机。 是在冰水相融的楚科奇海面上飞。 是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随船直升机的第一次试飞。 是绕着第一艘中国开到北极的万吨巨轮——雪龙号航拍。 是第一架升入极地天空的中国制造的飞机。 是中国飞机驾驶员第一次在北冰洋上空露面, 桔红色的“小松鼠”直升机在雪龙号船尾防滑停机坪上发出震耳的轰鸣,直径10多米的旋冀卷起的风,冲得人直往后仰。我们每个人都按规定穿上了救生衣,以防不测。 这个灵巧的小飞机最多只能坐6个人:两名驾驶员,后面并排可以坐4个人。为了拍摄方便,每次安排3个记者上机。 机组人员帮着把安全带系好,关上一侧舱门,旋冀加速,我们离开了雪龙号。 飞机很稳,先离开船一段距离后返回,绕着船转了几个圈。并在空中不同位置悬停了几次,使我们能找到好的角度。徐勤和、齐焕清两位驾驶员技术确实不错,飞行稳极了。上飞机前略带的一点担心全没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雪龙号的全貌。没上船时,看资料说长167米,宽只有22米,心中琢磨这船到底算大还是小。到了码头,才发现确实是条大船,2万多吨呢,感觉就是窄了点。航行十几天来,一直没受到大的颠簸,除了运气好赶上好天气之外,船的重心低也是重要原因。雪龙号是用耐低温碳钢制造,船体在零下60℃情况下也能保持刚度不变。 从空中望下去,雪龙号像一个身材苗条的少女,静卧在蓝色的海水中。今天上午天气晴好, 蓝天白云,海水镜面般平静,一块块冰如碎玉般点缀在船的周围。(其实我上面写的这些景色和感觉,是下了飞机整理照片时才有的。在飞机上我根本没有工夫欣赏或想像。我的相机有一个长焦、一个广角,为了适应不同距离,我不停的来回倒腾镜头。我还带了一台全自动相机,不时掏出来照几下。) 飞机稳稳地落在飞行甲板上,我走出机舱,才感觉防寒服里潮乎乎的。紧张拍照加上略带激动,我出了一身冷汗。吴金友告诉我们,我们在空中已转了20多分钟。可我感觉只有一小会儿。 齐焕清说,第一次在北极飞和平时飞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只是在陆地降落时,前方地面就是落点的高度参照。而在船上降落时,前方只看见海面,只能悉心感觉甲板的高度了。队长陈立奇对飞行员们说:“你们这是极地第一飞,回哈尔滨再飞,就是小菜了。” 除了直升机的轰鸣,楚科奇海一片沉寂。 我们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已经整整16天了。紧张的工作之余,大家都感到有些寂寞。东海、黄海、日本海、白令海一直到楚科奇海,除了海鸟和我们作伴,几乎没看见什么动物。 有一天下午, 6只白色的海鸟飞临雪龙号上方,像雄鹰一样展开翅膀,一动不动的与船保持同速。乍一看,就像我们放飞的6只风筝。这一友好的表演引得大家纷纷涌到甲板上观看、拍照。还有一次,船停在海面工作业,厨房倒下一桶剩饭,引来一群不知名的褐色海鸟。我趁机拍下它们争食的场面,自以为得意之作。 进入白令海峡,在北极圈外,我们批次看到了鲸鱼。有人连声高呼,声音都变了。鲸不只一条,海面上同时可看到三四个气柱。这些气柱不时出现在前方、左方和右方,但都离船远远的,在它们翻身时只能看见尾巴一甩的影子。听说只有一条鲸在船右舷几十米的地方翻了个身,大半个身子清晰可见,可惜我在船头没看见。 进入楚科奇海航行了3天,我们只看见了一只海星。这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红乎乎的一团。尽管它的模样不招人喜欢,但毕竟是仅有的一只动物!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对着它拍了半天,还在传回去的节目里来了几个大特写。 为什么这里看不到一只北极熊、海豹或海象呢? 船上的科学家说,北极熊肯定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们还没进入永久冰区。至于海豹或海象之类,有人说现在是北冰洋的夏季,它们都去岸边觅食去了。 我总不认为事情这么简单。一位参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的队员说,他们什么动物都没看见。曲绍厚研究员两次去北极,只远远看见过一头北极熊。邹捍和王维去过怒江附近的原始森林,看见的最大的野生动物是狐狸。我们在一起议论说,要么动物太少,要么它们已对人类敬而远之,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有资料显示,人类的过度捕杀已使得北极熊等动物数量锐减。 今天船上进行防北极熊实弹演习,十几名队员排了值班表,每个人打了几发子弹热身。但如果整个考察都见不到一头北极熊,岂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好讽刺?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