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雪龙闯北极 | 上页 下页


  §0703 雪龙号驶出黄海,船上开始变的有序起来

  经过30多个小时的航行,到7月3日,雪龙号已进入对马海峡。对马海峡位于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雪龙号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晚上超过了对马海峡。

  天气多云,有风,海浪较大,船有些晃动。部分队员从昨天晚上起,开始再度出现轻度晕船现象,不过现在大多已经恢复。船上的生活和工作也开始变得有条理了。科学家们在整理仪器设备,船上还创办了一份名叫《极地探索》的小宝,稿件已经备齐,正在做排版工作,估计明天就能出版。

  下午,首席科学家陈立奇作了一个专题报告,题目是“北极变化对全球的影响”。以后五天的报告也已落实,除了科学家的专题学术报告外,还安排了记者做采访见闻报告。来前,按照编辑部开会研究内容,我应该采写一批科学家的人物小传。可实施起来,我发现难度很大,因为绝大部分的科学家我根本不认识,如果找上门去“查户口”,年龄、简历先“盘问”一番,就算人家肯配合,写出来的也是干巴巴的。

  忽然想起了邹捍,我们在北京就认识,这两天还聊了不少。虽说论资历他不算元老,可谁要他和我熟呢,就先写他吧。

  队员传真:

  “板儿爷”科学家邹捍

  “怎么看都不像的科学家!”极地办的夏立民这么说邹捍。

  中央电台的张斌再仔细看邹捍两眼说:“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打死人家也不敢相信你是什么研究员、博士,要说是个练摊的还差不多!”

  邹捍仰头大笑:“我们所都说我像个卖西瓜的!”

  邹捍的名片上印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境与极地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在考察队员表上记着:邹捍,1959年生,北京人,汉族,群众,承担考察任务:大气探测。

  不像科学家,说的是邹捍的外貌和作派。个子一米八还多,膀大腰圆,留个板寸,脖子后面折子肉有三层之多。第一次认识他,是在大气所他的实验室。我们好几个单位的记者约好去采访他,他竟然穿上拖鞋,脖子上还搭了条毛巾。后来来了女同志,他换了双圆底布鞋,整个一板儿爷形象。

  “他这身板,在我们家乡叫做三扁担夯下去没事儿!”一位船员怎么说。

  可邹捍说,他一直运气不好,就是因为这身体。很小的时候得过喉炎,脖子前面拉了一刀,现在还有个大疤。考大学考了两次,总算如愿以偿,进了刚恢复高考时“牛牛的”中国科技大学。毕业考硕士,40℃高烧,落榜而归,回北京进大气所工作。1996年被推荐去科学院读研究生,得甲型肝炎,在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住了两个月院。1990年赴挪威卑尔根大学读博士,答辩前半年椎肩盘突出,在病房中躺着敲键盘,完成了论文,至今腰还不能用劲。

  邹捍自己说,除了一个大脑袋,身体算是掏空了。不过,邹捍觉得自己还算是顺利的,因为他想做的事,基本都做成了。

  本科毕业后,他就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做博士论文时,在完成“老板”确定的方案的同时,他还自己确定了一套方案,结果预报准确率提高了10%,令答辩会上的各位权威们着实大吃一惊。

  1995年,他回到大气所工作,把目标定在臭氧层的研究上。今年上半年,他以确凿的论据,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和南极上空臭氧洞存在的动力学机制。

  此次科考,他和同事一起,将在北冰洋中放出30个高空探测气球,由此取得从地面到30千米高空的臭氧浓度分布。从国际上来看,在北极地区用光学方法测量得多,而用气球探测量还不多见。他希望,能从中发现北极臭氧层变薄的新的动力学机制。

  “来之前,我还刚刚完成了一个新的课题,关于季风对臭氧的影响,漂亮极了!先还得不能告诉你详情,回去后我准备写一篇漂亮的文章。”说到得意之处,邹捍眉飞色舞。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