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死去活来-我与世界级企业巨头的对话 | 上页 下页
一二七


  §理念多刺儿为哪般?

  本书作者写了很多的理念,你知道她的理念中为何带了那么多的刺儿?多刺儿的背后又是什么?

  慢悠悠的钟声徐徐撞响,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百年奇约——2000年,上世纪时间老人的最后绝唱!站在世纪之交的边缘,迎着丝丝扑面的清风,我们喜悦、我们也沉重。都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天下,可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曾这样问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您是做技术出身的,与英特尔的葛鲁夫和微软的比尔·盖茨的背景几乎一样,您成立的公司与他们两家成立的时间也差不多,为什么那两家公司能在您的“微笑曲线”上处于上游,而您的公司却处在中下游?”

  施振荣回答说:“如果说美国人比我们更聪明,在座的各位没有人会同意,但是如果说美国人的环境比较好,我们也只有认了。因为美国发展一个简单的东西,就能吃遍天下,因为它拥有世界重要的市场,即40%左右庞大的世界市场,这是创新的一个龙头。”

  施老先生回答得没错儿,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美国人比我们孵化得更早也更成熟,中国人曾为其不成熟的市场、不成熟的游戏规则付出过太多的“学费”和眼泪,此间的酸甜苦辣可以演绎出一部部拍不完的连续剧。

  当初第一个在中关村“下海”的中科院科学家陈春先却没能得到成功的回报,十几年翻过去,人被“翻”老了,科研也被耽误了;如果时间能虚拟返回到十多年以前,以他的学术造诣和潜力,现在他的头上也应该挂有院士的头衔了。但陈老先生淡淡的一句话,却让我们不得不将所有的浮躁都收起来:“中关村的变化还是巨大的,当初我们刮的风没有白刮,人们都明白了IT业该怎么走,老百姓明白了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在这里我们也不想说太多的牢骚和抱怨,因为这里有历史的原因,有机制的原因,当然也有企业家自身的原因。

  我们的企业家当中没有一个人会愚蠢地否认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不客气地问一句:虽然中国人聪明、中国人才济济。中国人肯吃苦,可是国内企业为何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要么死气沉沉,要么缺乏创造力,要么人才不断火并分裂出走?中关村那热热闹闹的合了拆、拆了合的一幕幕拆迁闹剧,让人感叹了又感叹。

  难道中国人天生地合不来?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才跑到外企或美国才会呼呼涌出创造力?难道中国人才天生一副贱骨头定要让洋人管理才舒服?难道洋人手中的money能使鬼推磨儿?千头万绪,万绪千头,仿佛我们陷进了斯芬克斯那个女妖之谜,一种看不见的阴影常常致命地打在我们心灵的深处,让我们的企业家常常对自己的同胞缺乏自信和凝聚。

  反思之余,我们发现聪明的中国人不是输在智商上,而是输在观念上。我们不仅在技术上患有软骨病,在管理上我们也缺钙,这不仅表现在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合理、及时监控上,更表现于企业家们的管理方式及管理观念上。因此我们不仅要进行艰苦的技术创新,也要进行观念创新。然而我们发现,实现前者难,实现后者更困难。正如一代思想大师列宁所说,改造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观念是一件最可怕之事。

  然而,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世界级管理大师杜拉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软件和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建筑师用电脑可节省2/3的设计时间,外科大夫可远距离做手术,银行之间可以统收统付,手段虽早已现代化,但人的观念没有进步,致使决策失误,好端端地毁了一个企业。”

  让比尔·盖茨佩服不已、被称之为网络第一夫人的埃瑟·戴森来北京时说:“很多外国人跑到美国硅谷,往往去学技术,但对那里的文化氛围与管理却很少关注,而恰恰是后者却更加重要。”

  硅谷是什么?硅谷是个无底大黑洞,它能不断大口吞进技术。吞进资金、吞进人才而噎不死,这样的魅力使得美国任何一个州使尽了招数也无法夺得去。

  硅谷不惩罚失败,失败过的人反而更受到重用;硅谷像个宽容的王国,接纳那些半疯半骗横冲直撞者。硅谷里的人很普通,哪怕是微软的创始人,哪怕是诺贝尔奖的得主们,但硅谷将他们造就为一代巨头,因为硅谷流出来的血是冒险,硅谷呼出来的气是创新。

  尽管硅谷地灵人杰,人们崇尚用新技术赚“新”钱,其创造火花四处闪烁,但硅谷里的“明白人”也越来越认识到仅有技术是不够的。来自硅谷的BEA是一家典型的由风险投资喂大的中间件厂商。BEA创建之初,一无技术,二无产品,三无渠道,却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去买技术、买产品、买渠道、买人才,在短短的两年内,就成为全球中间件市场的领头羊。BEA首席执行官比尔·卡尔曼来中国访问时,对硅谷所发出的最大感受是:“硅谷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但缺管理。”

  管理是无形的,观念也是无形的,但恰恰是这些无形的东西所散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无人能左右。这种力量可以让几个最守本分的人闹分家,也会让成千上万个活生生的人团结一心永向前。

  国内一些有识之士也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不幸的是,以前我们对市场经济了解得太少,对企业运作规律不清楚,总是强调‘技术先进’的重要性。其实管理才是真正更具决定性的要素。”

  企业提升当然需要管理上的提升,但管理提升靠的是什么?当然靠的是老板的素质,老板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他的思维方式上,一位不能正确思考的人,就谈不上会有很高的素质。柳传志说,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一,把目的想透;二,对达到目的的手段实事求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是对目的本身没有想到底,在达到目的的手段上又没有想到底”。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