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人民记忆50年 | 上页 下页
九九


  §1971年:三线——三线

  同志们哟,加油干哟,
  嘿捉,嘿捉!
  要把机器,
  搬上山哟!

  ——纪录片《成昆铁路》

  我们把70年代开始的一段历史时期称为中国社会史的“准文革”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人沉寂下来、并且有一批先知先觉者开始思考对错的无声年代,1971年发生的石破天惊的“九·一三”事件,这次未遂政变对中国人的心灵伤害是巨大的。从消极方面看,“九·一三”事件使社会平添了许多“看破红尘”的分子,“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成为本年开始的民间流行语,后来载入了党代会报告,成为官方用语。怀疑和谴责的空气不仅见诸报章,而且弥漫于民间,如果说中国人开始信奉了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续密于人际防范的哲学,那么,本年度的林彪自我爆炸无疑助长了这种哲学的流行。真正在逆境中能够探讨这恶劣人心的深刻根源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像遇罗克,张志新这种人,当我们重提他们美丽的人生时,我们会以尊敬的心情遥望时空之夜闪亮的星辰,但是,那毕竟是沉睡般的记忆中寥落的亮点。共和国不会忘记为真理献身的人,然而,共和国同样不会忘记在那些日日夜夜里,在各条战线上诚实劳动着的千千万万的人们。同那些在思想史上溅出光明之花、勇敢而无畏的人们一样,在中国的“准文革时期”用辛勤的汗水作出贡献的人,同样是共和国的脊梁。

  在中国腹地以及西部祟山峻岭问,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里有着冠以神秘代码的工厂和封闭的沉闷的社区,这就是著名的“三线”。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经济建设,亦称三线建设。它是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讨论通过后而付诸实施的,曾一度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特别是海湾战争之后,国人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应当有进一步的认识。总的讲,当年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早在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中央工作会议上曾多次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积极建设好我国的战略大后方基地,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196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基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证。要求新建的项目要摆在内地,现在就要搞勘察设计,不要耽误时间。沿海地区能够搬迁的项目要搬迁。国家计委据此重新拟定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在《提纲》中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集中力量尽快地把三线地区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从1965年到1980年,在我国腹心地带的13个省和自治区全面展开了规模庞大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我国建设史上是空前的。三线建设工程大部分项目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里实施并完成的。全局性的“左”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对三线建设的干扰和破坏是很大的,但是,奋战在这块土地上的几百万建设大军,尽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交通落后、基础工业薄弱和资源开发程度低下的历史状况。在三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中,国家把发展交通事业放在优先地位加以安排。相继建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阳安、太焦、焦枝和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等10条干线,同时还修建了一些支线和专用线。新增铁路8046公里,占同期全国新增里程的55%,使三线地区的铁路比重,由1964年占全国的19.2%提高到34.70%;货物周转量增长4倍多,占全国的1/3。公路建设也得到较大发展,新增通车里程22.78万公里,占同期全国新增里程的55%。同时,国家还投资整治了三线地区的内河航道,新增内河港口吞吐能力3042万吨,进而使三线地区的交通运输初步形成网络,内河航运能力得到提高。

  能源工业重点建成了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芙蓉、陕西韩城、铜川、河南平顶山等50多个统配煤矿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达11211万吨;建成了葛洲坝、龚咀、乌江渡、凤滩、龙羊峡、秦岭等大中型水、火电站68座,占全国的40%,新增装机容量1872.4万千瓦,比1964年增长4.3倍;开发了8个油田和天然气田,形成556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天然气开采能力达54亿立方米,工业总产值达78.69亿元,比1964年增长4.5倍,炼铁生产能力达到1248万吨,炼钢生产能力达到1161万吨,建成有色金属工业企业945个,占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总数的41.4%,铜、铝、铅、锌、镍、锑、汞、镁、海绵钛等有色金属的产量达到62.6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0.2%。

  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和资金均较密集,综合配套性很强,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核工业的建成已形成了从铀矿开采、水冶、萃取、元件制造到核动力、核武器研制以及原子能和平利用等比较完整的核工业科研生产系统,具有相当的科研生产能力。航空工业先后在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建设了生产科研基地,新建和扩建了125个项目,这些项目占全国生产能力的2/3。

  航天工业是国防工业的尖端,建有96个项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术导弹和中、远程运载工具的研制基地,建成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发射中心。三线地区兵器工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不仅能够大批量生产轻武器,而且能够生产相当数量的技术先进的重武器。电子工业新建项目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和陕西等省。已经形成了生产门类齐全、元器件与整机配套、军民品兼容、生产科研结合的体系。船舶工业已经建成了我国内地的舰船生产科研基地。始建于1965年的试验和发射中心,已形成了一个试验设备比较配套、研究手段比较齐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研究试验基地,成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飞行器以及卫星工程研究与发展的中心。

  三线地区的机械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优势产业。三线地区机械工业的建设,是按照既能为军事工业配套,又能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装备的原则进行规划的,新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骨干企业。同时还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要的配套工厂,形成了军民结合的轻型、重型汽车批量生产能力,汽车的年产量已占全国的1/3。在四川、陕西、甘肃、湖南、宁夏等省区,建立了12个重型机器、矿山、起重、压延、工程机械制造厂,从而使三线地区形成了较强的重型机械制造力量。

  重点建设了四川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电机电器工业的制造体系。新建了16个机床磨具制造骨干企业,能成批生产各种型号和用途的机床,在贵州建成了磨料磨具生产基地。新建了四川仪表总厂、贵阳新天精密光学仪器总厂、甘肃光学仪器总厂等骨干企业,使三线地区形成了较强的仪器仪表科研生产能力。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中小型拖拉机和内燃机制造工厂,使三线地区各省、区基本上都形成了相互配套的农机工业体系。

  国家在加强三线重工业建设的同时,还兴建了一批轻工和纺织企业,使三线地区的轻纺工业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具有一定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产业部门,初步改变了过去轻纺产品绝大部分靠沿海地区供应的状况。

  三线建设给内地的一些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内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等,过去是荒山野岭,现在成了著名的以钢铁、煤炭、汽车和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新建铁路的通车,矿产资源的开发,现代工业的布点,使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城镇焕发青春,出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分别以功能、特色各具的新姿,展现出勃勃生机,繁荣了地区经济。同时,也使一些老工业城市的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国防工业、轻纺工业和一些原材料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为这些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场所,扩大了商品市场,增加了经济实力。

  历经17载的三线建设,我国战略后方交通状况的改善,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开发和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后方基地的建成,机械、电子、轻纺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不仅增强了我国经济和国防实力,改善了我国生产力的不合理布局,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内地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进人80年代以来,世界和平因素虽然有了较大增长,国际局势也进一步趋向缓和,但战争的根源还存在,世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我国周边也还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一旦周边有事,三线地区的工业企业仍然是我国抵御外来侵略势力的强大物质基础和可靠保证。

  1971年是中国的三线建设形成初步规模的年代,虽然,这时候的大三线并非是文革社会中的世外桃源,三线建设本身存在着失误,人民也为此付出了较大代价,然而这一道在70年代令人瞩目的工业风景使得沉睡的西部有了生机。三线,不仅在70年代的国民经济中扮演着炫目的角色,而且因人口迁移改变了某些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他们未来的选择。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