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开国大典6小时 | 上页 下页 |
九六 |
|
开国大典前夕,领导人十分忙碌。 9月21日,新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召开,30日晚8时胜利闭幕。侯波一直负责会场的拍摄工作。当时不难看出,领导们是紧张的,面孔是疲劳的,而仍然精神饱满地与各界人士讨论和制定着国家的根本大法。 侯波也一直处在兴奋之中。回忆起自己是个苦孩子,14岁到延安,是“吃延安人民的小米长大的”,知道老百姓所受的苦,也体会得出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那真是千千万万个先烈的鲜血换来的。过去“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没人看得起自己。现在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就要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得欢欣鼓舞的大事,怎不使人兴奋,怎不令人激动!特别是千年盛典的拍照工作由她承担,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良机面前,侯波振奋异常。 庆典的准备工作是紧张的。 战争尚未结束,北京解放不久,经济条件十分有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打扮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首都人民以高度的热情清除了天安门两侧和长安街等地的垃圾,拔掉了杂生的荒草,把天安门及广场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没什么装饰,却也朴素大方,八盏红红的宫灯给城楼增添了无尽的喜庆气氛。 背景的确是很不错的。 10月1日下午3时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走上天安门城楼,整个天安门广场沸腾了。广场上奏起了慷慨激昂的国歌,一面“血”染的五星红旗在礼炮震天动地的响声中冉冉升向高空。 毛泽东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庄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一切,都在侯波的镜头里闪过。 侯波从照相机的镜屏上看到,天安门广场上数十万双含着莫大幸福的眼睛和数十万双充满感激的手,朝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欢呼万岁的情景,看到毛主席不断地扬起双手向大家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心里异常激动,按下了一个个快门,抢拍了一个个历史性镜头。 当时天安门城楼的围墙不像后来那样有栏杆,只覆着光秃秃的琉璃瓦。侯波拿着一个120相机,捕捉着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那时能得到一些胶片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节约着用,拍一张是一张。因而当时拍的照片,几乎每一张只有一个底片。 中央领导多数不喜欢上镜头,侯波的相机对准他们的时候,总是说“给群众多照些”。 几十年后,侯波还记得拍摄开国大典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那张照片时,周恩来正好站在侯波面前,忙过来拉住侯波的衣角,还不住叮嘱她,别紧张,小心一点。 总理的关怀,使侯波激动极了,她无比兴奋地按下了快门。 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有许多人都看见过,但却极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使侯波终生难忘的情节。 在侯波的镜头面前,屹然站立着的是一群时代的伟人。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来自于人民,理解人民,惦念着人民。他们的衣着、举止是那么的平凡,但他们的人格、胸怀和气魄却是无与伦比的伟大。 开国大典从下午3时一直持续到晚9时多,毛泽东一直在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到晚间已有些支撑不住,就弯腰伏在围墙上。 为了取到最好的镜头,侯波站上了围墙,两个同志扶着侯波的腿。当时她只想着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这段历史纪录下来。 侯波曾拍摄过一张毛泽东宣布共和国成立时的照片,毛主席的嘴是张着的,周围站着其他领导人。 40年后,侯波和徐肖冰办展览时,不少群众一定要在这张巨幅照片下留影,说是可以感受到当年激动人心的气氛。 6.礼炮为何鸣28响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 这时,大地震动,炮群长啸,齐鸣28响。 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椎向了高潮。 开国大典的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的部队。 1949年8月1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了他们。 国外一些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都鸣礼炮21响,就是最高的礼仪。开国大典为何要鸣28响呢? 这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 在政协一届会议上,一位代表提出质疑:“在国外,最高礼仪是21响,我们为什么要鸣28响呢?” 当时没有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长唐永剑话题很快进入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问题,毛泽东问小唐:“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