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纪实·历史纪录 > 1949京沪暴动内幕 | 上页 下页
一一


  ◎三 李宗仁智救王葆真

  §回首洛阳花似锦

  炎夏终于耗尽最后的热力,秋来到北方平原。王葆真登上北去的列车。

  从车窗外看去,天空是瓦蓝瓦蓝的,也没有扑面的尘沙。铁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田畴,禾黍新熟,农民忙着收割……如果不是抗战胜利后又燃起内战烽火,这倒是一幅安祥静谧的图画。

  王葆真离开商丘,本拟直去北平。后来又改了主意,决定转道洛阳、开封,一则开展工作,二则寻访几位旧友。

  “牡丹甲天下”的洛阳,是王葆真的旧游之地。回忆往事,他不胜感慨。

  那是1940年春。他在洛阳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当时洛阳是第一战区卫立煌长官司令部的驻地。

  在洛阳期间,国民党的军队与我18集团军之间有矛盾,常常有磨擦,为着国共的团结,为着共同抗战,他以冀察战地党政分会副主任、参政会参政员的双重身份,不辞艰辛亲自到山西武乡18集团军所在地,会见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刘伯承等将领,然后他亲自陪同朱总司令到洛阳与卫立煌会谈。结果非常圆满,化干戈为玉帛,一场剑拔弩张的形势象一阵乌云似地被和风吹散,双方继续合作,继续坚决抗日。朱德对此行非常满意,在离洛阳经西安返回延安途中,曾赋诗一首。题曰《出太行》。诗云:“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这“可慰同仇”的结果,有王葆真的劳绩在内。

  这就使国民党中的反动分子对他恼恨。

  有人告诉王葆真,中统军统都说你是替共产党说话的,若要洗清这嫌疑就必须表示态度,最好在报纸上发表谈话或发电报,骂共产党不好,就可保证安全,还可向陈立夫建议,给以重要的名义,并拨款30万元,不要作任何报销。

  又是高官,又是重金,企图让王葆真就范。王葆真呢。他听了哈哈大笑:“我是主张抗日的,共产党贯彻抗日主张,我陪朱德到洛阳,就是希望国共精诚合作抗日到底,我为什么要骂人家呢”

  这一来,蒋介石亲笔批示:“着将冀察战地党政分会副主任王葆真撤职”。王葆真早就预料到这样的结局。虽然战地党政总会希望他转圜和解释,或许能使蒋撤回自己的批示。但王葆真不愿做这鸡营狗苟之事,光明磊落地交卸了职务。以后直到抗战胜利,他都闲居在西安与南阳,象诸葛亮一样淡泊明志,“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次他重来洛阳已是六年之后。

  世事如白云苍狗。当年他到洛阳是促进国共团结合作;如今国民党已公然掀起内战,为中国前途计,只有推翻国民党政权。他这次洛阳之行就有这样的使命。

  商丘之行使他失望,洛阳之行却很成功。

  往事象一层烟雾从心上升起来——

  1944年,赋闲的王葆真蛰居在南阳。南阳是当年诸葛亮未出山前的隐居之地,当地有一座庄严华瞻的武侯祠,构制与规模虽不及成都武侯祠,但南阳人把它看作胜迹。

  一天,王葆真前来凭吊开济蜀汉两朝的这位贤相。他看着殿上端坐着的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不觉长叹一声:“现在世事纷乱,时局不宁,就缺少个治国安邦的诸葛亮啊!”

  “您老说得对,现在是奸邪当道,能人韬晦,时局糟到这地步,我们枉为中国人呀!”

  王葆真回头一看,说这话的是一位中年军人。邂逅相逢,王葆真还不能深信。他只是“嗯”了一声,没有明确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他的意见。

  “您老,请放心。我不是靠人头升官的。”中年军人说话豪爽。接着自己讲了经历。他是原68军暂36师3团团长王锡龄,抗击敌寇卓有功勋,但这时因遭疑嫉,蒋介石对他明升暗降卸了他的兵权,任命他为南午师管区少将副司令,他愤恨不平,心情苦闷。他知道王葆真原是革命元老,两人就倾心相谈。王葆真谈到蒋介石搞专制独裁,违反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背叛革命,必然失败,只有发动军队反蒋拥共,弃暗投明,才有光明出路。一番谈话,王锡龄感到绝处逢生,他由衷地说:“卓老,听您一席话,我胜读十年书,今后我一定起义反蒋,革命拥共”。两人从此订交。后来,王锡龄又结识了河南军管区司令部的蔺洛涛,相约共同起事。

  这次王葆真一到洛阳,就和王锡龄、蔺洛涛见了面。畅谈别后情况后,就转入了正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