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古典戏曲 > 琵琶记 | 上页 下页
高则诚简介


  高明(1305~?),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温州瑞安人。出生书香门第、翰墨世家,少博学,精《春秋》,工书法。至正四年(1344)参加乡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军幕都事、绍兴府判官、江南行台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职。为官清介廉明,敢忤权贵,调护百姓。曾平反许多冤狱,核实平江圩田,免去稻米四十万石,民赖以安。元末方国珍据浙东,曾邀留幕下,不从。

  至正十六年左右,辞官归隐,寓居鄞县栎社沈氏楼,潜心于《琵琶记》的创作。作品问世后,蜚声剧坛,达到“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从明以来六百多年,代有刻本,流传不衰。《琵琶记》是中国南戏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参与创作的戏文,代表了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和明清传奇的先声,它的诞生标志着南戏创作艺术上的成熟,是传奇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传奇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南戏之祖”(或传奇之祖)。

  所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戏文一种,失传;并有诗文《柔克斋集》二十卷,也已散佚。现仅存诗、文、词、散曲五十余篇。

  ***

  《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即《赵贞女蔡二郎》),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据记载,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传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见该故事流传之广。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关注。《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但改变了原故事中蔡伯喈背亲弃妇的形象。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