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
在民族解放族帜下的文艺运动与思想斗争(5) |
|
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杂文是进行对敌斗争,揭露与讽刺黑暗现实的有力武器。以发表杂文为主的刊物有《杂文丛刊》,以及《鲁迅风》和报纸副刊如《译报》的《爝火》、《大家谈》,《文汇报》的《世纪风》,《导报》的《晨钟》等。由《文汇报》出版的六作家杂文合集《边鼓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杂文的大量涌现,引起了敌伪方面的注意,一些汉奸文人乘机进行攻击和歪曲,企图削弱它的影响和战斗作用。进步文艺界内部对于此时此地杂文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认识。在巴人(王任叔)与阿英之间曾经引起一场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进步文艺界在稍后联合发表的《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里,统一思想认识,肯定了杂文是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同时,对汉奸文人的攻击和歪曲,给予有力的驳斥。 上海“孤岛”的进步文艺运动,是全国抗日文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国统区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运动都有紧密的联系。一九三九年创刊于“孤岛”的《文艺新闻》,经常报导国统区的抗日文艺运动情况,《文艺新潮》、《文艺》等刊物也经常发表或转载陕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的作品。在文艺思想和理论斗争上,这种联系更是十分明显。 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在国统区出现后,“孤岛”的进步文艺工作者曾经著文批驳,引起了后来堕落为汉奸文人的陶亢德的“不满”,他公开表示对梁实秋的廖论“应予赞成,毋庸异议”,认为“无关抗战的文字在读者是需要的”(注:陶亢德:《关于“无关抗战的文字”》,载《鲁迅风》第7期,1939年3月1日)。接着又有苗埒、余仑等随声附和。对此,进步文艺界的巴人、天佐等,在《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纷纷著文反驳;揭露他们在“孤岛”支持“与抗战无关”论的实质,是反对文艺与抗战的现实结合,是在为虎作伥。此外,对于“大东亚文学”与“和平文学”口号下出现的泛滥一时的色情作品,展开了有力的批判。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战争发生后,由于“孤岛”的政治环境急剧变化,大批进步文艺工作者与进步报刊被迫撤离或转入地下,进步文艺活动的开展也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运动,由于处在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里,文艺工作者具有接近工农兵、深入第一线的方便条件,文艺事业受到党和行政组织的关怀与支持,因此与国统区及“孤岛”的文艺运动呈现大不相同的面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当时的保安和稍后的延安,已经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后改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形成了比较活跃的群众文艺活动。 芦沟桥事变后,不少文艺工作者陆续从上海等地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与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使边区与民主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文艺性刊物纷纷创办(如《文艺战线》(注:《文艺战线》系在延安编辑而在国统区出版)、《战歌》、《诗建设》、《草叶》、《谷雨》等),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文艺社团。抗日的街头诗、传单诗、枪杆诗以及抗战歌曲在延安和一些根据地十分流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奔赴前线或深入敌后的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写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创作的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重视。 一九三九年前后,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延安鲁艺、太行山剧团、抗敌剧社、翼中火线剧社等专业团体的帮助指导下,根据地广大农村的戏剧演出和文艺宣传极为活跃。以华北的根据地为例:太行区一九四〇年比较巩固的村剧团就有一百多个,而翼中和北岳的剧团、文艺宣传队到一九四二年“五一”大扫荡前已达到一千个以上(注:数字材料引自沙可夫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发言《华北农村戏剧运动和民间艺术改造工作》,载《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它们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鼓舞教育农民群众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落后的旧戏班子,也在农村戏剧运动中改造成为抗日文艺队伍的一部分(如襄垣剧团就是从“富乐意”的旧戏班子,变成了“抗日农村模范剧团”)。 一九四〇年一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特别是其中有关“五四”以来文化运动和现阶段革命文化性质的精辟论述,对全国进步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给边区和其他民主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带来深刻的影响。陕甘宁边区文协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表宣言,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而斗争。正是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辅导下,在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基础上,涌现了一批民间诗人,如山西快板诗人李济胜,陕北民间诗人孙万福,他们创作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不少受到群众欢迎的作品。 一些群众歌谣歌颂了与侵略者英勇血战的英雄,如:“平型关上来英雄,英雄就是八路军;好象平地春雷起,抗战史上第一功。”一首河北民歌则生动描画了抗日作战中男女老少齐动员的情景:“嫂嫂站岗村头西,俺娘灯下做军衣;大姐站上抬担架,鸡毛信儿俺送去。”用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新形式,反映人民大众在党领导下从事抗日斗争的新生活,这正是抗战前期民主根据地文艺开始呈现的一个新的特色。 总起来说,抗战前期以进步作家为骨干的文艺运动,发扬了“五四”以来新文学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的优良传统,扩大了文艺界统一战线的范围,在日寇侵略和蒋党压迫的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向前发展,较好地配合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作家用自己的笔为武器,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这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揭露了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歌颂了人民浴血苦战和顽强不屈,也鞭打了阻碍全民抗战的种种黑暗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了,部分作家并且和人民群众得到了初步的结合,有些作家甚至在前线或敌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丘东平、蒋弼、高咏、蒲风、陆蠡,抗战后期牺牲的还有陈辉、郁达夫等)。当然,抗战前期文艺运动中并不是没有缺点、错误,正象郭沫若、茅盾分别指出的:“有一部分人在某些阶级上又忽略了统一战线内部的原则斗争和严肃批评,产生了右倾的偏向”(注;分别见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载《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第38页、第57页。此外,荃麟在香港写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中,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也曾出现过由于强调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观点而比较忽略了阶级观点的思想倾向。”(注;分别见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载《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第38页、第57页。此外,荃麟在香港写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中,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 在文艺创作上,出现了少量美化国民党,寄幻想于“国军”,歌颂国民党上层人物的作品。这种情况的造成,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多样,但受到抗战初期担任中共长江局书记的王明右倾路线的干扰,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在周恩来同志关怀和指导下,进步文艺界终于认识和克服了这一毛病,使抗战文艺运动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