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思想发展与初期创作(4)


  一九三二年前后,是茅盾创作力量旺盛、收获也最丰富的时期。他先后写了杰出的长篇小说《子夜》和著名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经济面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斗争,塑造了诸如吴荪甫、林先生,老通宝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旧中国,描绘了视野宽广、色彩鲜明的历史画幅。它们还以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茅盾善于动向的艺术才能,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个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子夜》的出现,还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的重大实绩,推动并提高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水平。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茅盾还继续努力于文艺理论批评工作。他陆续写成的《鲁迅论》等多篇作家论,系统地分析了“五四”以来一些作家的创作道路和他们的特色,内容扎实,是当时文艺评论的一个收获。此外,他还写有《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注:《文学导报》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署名施华洛)、《我们所必须创造的文艺作品》(注:《北斗》第2卷第2期,1932年5月20日)等文,对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所论述。在对于法西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中,他写有论文《“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等文,在严正驳斥他们的谬论的同时,对于自己早期曾经受到过影响的法国资产阶级学者泰纳的理论也作了批判。这些工作,都有助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茅盾最初在上海主编《烽火》周刊(《文学》、《中流》、《文季》、《译文》的联合刊物)。上海沦陷后去香港,并辗转于长沙、武汉、广州等地。一九三八年三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在这段奔走各地的颠沛生活中,他仍然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主编香港《立报》副刊《言林》和《文艺阵地》,并且写了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一九三八年底,茅盾应邀离开香港赴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并主持该地的文化协会。一九四〇年五月因新疆督办盛世才的反动面目开始暴露,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途中,于延安稍作逗留,并在鲁迅艺术学院作短期讲学。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欣欣向荣的生活气象,给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中,抒发了自己对这段美好生活的感受和怀念。

  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以后,他于香港写成长篇《腐蚀》,揭露国民党法西斯统治重要支柱特务机构残害人民的罪行;在政治气压低沉得令人窒息的当时,向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提出愤怒的控诉和无畏的挑战,在广大读者中激起强烈的共鸣。随后,他又写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剧本《清明前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内,茅盾投入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并且结合国民党统治区的具体条件,宣传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一九四八年末到达解放区。在这以后,他除了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外,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和指导青年作家的工作,作出了新的重要的成绩。

  茅盾是现代中国一位卓越的作家。他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积极提倡进步的现实主义理论。随着思想的发展,这些文艺主张也日益增添激进的内涵。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些主张。茅盾的作品为辛亥革命以后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及其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之间的冲突,作了生动鲜明的反映,而且大多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

  此外,茅盾还始终不懈地努力于文艺理论批评、译介外国进步文学、指导青年作家等工作。正象周扬所指出的,茅盾是“新文艺运动战线上的老战士”,“对革命文艺的创造是作了很多贡献的”(注:《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人民日报》1953年10月9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