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2)


  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六年间,早期共产党人中一部分从事宣传工作和青年运动的党员如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瞿秋白、李求实、林育南(林根)、沈泽民、蒋光赤等,通过《新青年》季刊、《中国青年》周刊(《先驱》停刊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三个阵地,也通过某些进步文艺刊物,发表很多文章,宣传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他们首先肯定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

  肖楚女在《艺术与生活》(注:《中国青年》第38期,1924年7月5日。)一文中,针对当时流行的某些唯心主义文艺观点,如所谓“艺术创造一切”,“摆脱一切的艺术才是真艺术”之类”,正确地指出“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艺术不过是和那些政治,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一样,同是……建筑在社会经济组织上的表层建筑物,同是随着人类底生活方式之变迁而变迁的东西。”

  蒋光赤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注:《新青年》季刊第3期,1924年8月,署名蒋侠僧。)还进而说明了阶级社会中包括文学在内有整个文化的阶级性以及无产阶级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共产党人力图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引导文艺为正在进行的民主革命服务。邓中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注:《中国青年》第10期,1923年12月22日。)一文中,语重心长地批评了文艺青年中存在的“不问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同时从正面剀切地劝告作家:“第一,须多做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以便教育人民,揭露帝国主义及其奴才们所制造的“中华民族性不良”的谎言,提高民族自信心,扫除民族自卑感;“第二,须多做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彻底露骨的将黑暗地狱尽情披露,引起人们的不安,暗示人们的希望”,以便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在邓中夏看来,文学应该是“惊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的一种“最有效用的工具”。

  恽代英的《八股?》(注:《中国青年》第8期,1923年12月8日。)则明确要求新文学“能激发国民的精神,使他们从事于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运动”。共产党人倡导一种“能痛切地描写现代中国大多数民众的生活,且暗示他们的背景与前途”的“革命的文学”,这一点沈泽民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4月28日。)一文里作了解释:“所谓革命的文学,并非是充满手枪和炸弹这一类名辞,并非如象《小说月报》所揭为标语的血与泪”,“革命,在文艺中是一个作者底气概的问题和作者底立脚点的问题”。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注:《中国青年》第31期,1924年5月17日。)的通讯中则指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因此,他们要求作家和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劳苦大众,“到民间去”,“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若并没有要求革命的真实情感,再作一百篇文要求革命文学的产生,亦不过如祷祝(公)鸡生蛋,未免太苦人所难。”(注:恽代英:《〈中国所要的文学家〉按语》,《中国青年》第80期,1925年5月16日。)邓中夏具体指出:“如果一个诗人不亲历其境,那就他的作品总是揣测或幻想,不能深刻动人”。他引了自己“三年前”即(一九二〇)所作的两首诗为例: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
  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秋水含落晖,彩霞如赤炷。
  问将为何世?共产均贪富。惨淡经营之,我行适我素。

  说明此诗之所以能够写出并且“颇有朋辈为之感动”,其原因即是“我当时投身实际活动”。沈泽民《文学与革命的文学》(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1月6日。)一文,还从他所理解的文学的特征来说明革命思想与生活经验两者对于作家不可或缺。他说: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决不能凭空创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革命的文学家若不曾亲身参加过工人罢工的运动,若不曾亲自尝过牢狱的滋味,亲自受过官厅的迫逐,不曾和满身泥污的工人或普通农人同睡过一间小屋子,同做过吃力的工作,同受过雇主和工头的鞭打责骂,他决不能了解无产阶级的每一种潜在的情绪,决不配创造革命的文学。

  沈泽民认为,有些作品中所以“只见些论文似的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道理”,原因就在于作者缺乏实际感受,离开了文学的特征。此外,共产党人在《新诗人的棒喝》(邓中夏)、《荒漠里》(瞿秋白)、《八股?》(恽代英)、《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蒋光赤)、《诤言》(秦邦宪)等不少文章中,对当时流行的一些消极不健康的文艺思潮和创作倾向作了严正批评。

  邓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两文则根据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所确定的统一战线政策,对文化上的统一战线问题作了说明,号召进步文化界联合起来共同向封建复古派进行斗争。瞿秋白、蒋光赤的一部分文章(如《赤俄新文艺时代的第一燕》、《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等)还介绍了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文艺状况。

  早期共产党人的上述理论主张并不是系统完整的。它们散见于各篇文章中,而这些文章本身也不是没有弱点。由于并不能完全分清马克思主义与旧有的民主主义思想之间的界限,文中不少见解较为模糊,甚至还有错误。也有一些文章,由于论者本身对中国社会状况缺乏深切了解,在传播正确观点、介绍苏俄文学的同时,也产生过“左”的偏颇。对于当时以小资产阶级作家为主要力量的中国文坛状况,早期共产党人一般都偏于否定过多,在必要地指出其消极因素的同时却对其积极因素估计不足。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