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诗人的两翼 | 上页 下页
胡风论“创作过程”(3)


  六

  说创作过程是一场艰苦搏斗,那就意味着作家不仅要深入对象内部,对象也必然会侵入了作家的内部。作家(创造主体)要克服(深入、提高)对象,对象也克服(扩大、纠正)主体。

  这是一个相生相克的斗争过程。

  对于这一点,他多次阐述过,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一书中,他有比较详细、深入的分析。这里用他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一文中的一段比较概括的话:“对于对象的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在作为主体的作家这一面同时也就是不断的自我扩张过程,不断的自我斗争过程。在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里面,对象底生命被作家底精神世界所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的当中,作家底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底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底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我斗争。经过了这样的自我斗争,作家才能在历史要求的真实性上得到自我扩张,这艺术创造底源泉。

  ……一切伟大的作家们,他们所经受的热情的激荡或心灵的苦痛,并不仅仅是对于时代重压或人生烦恼底感应,同时也是他们内部的、伴着肉体的痛楚的精神扩展的过程。”

  这里用了“自我扩张”这个说法。在批判他时不必说了,现在还有人望文生义地将这作为一个贬义词。胡风在晚年解释这个说法的含意是,“作家写人物都要通过自己的感情去体验,人物的感情都要化作作家自己的感情,这才能写出人物的真实来。不过是普遍所说的设身处地的意思。”而从上面的引文看来,那含意是更为丰满的:那也包括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被丰富,被改造,被提高,从而使作家在探求生活的真实的过程中,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锻炼和洗礼。创作过程也正是人生的战斗过程的体现,延伸,也正是作者本人的生长过程。”艺术家是和自己的艺术一同成长的,他底艺术是和他反映的人民一同成长的,艺术家是和他所创造的英雄一同成长的。”这是胡风引用的A·托尔斯泰的话,而许多作家的创作经验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作家和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当然也就是艺术生长的过程。作家通过对生活的真实的探求创造出活的形象。艺术的表现能力(一般所说的“技巧”)是根源于艺术的认识能力,只能是由内容产生,而且是为了表现内容的。

  他说:“作者苦心孤诣地追求着和自己底身心底感应融然无间的表现的时候,同时也就是追求人生,这追求底结果是作者和人生的拥合,同时也就是人生和艺术的拥合了。”这是艺术创造上的最高境界,不是随便可以达到,但是应该争取达到的。

  七

  以上,我们从几个角度引述了胡风对于创作过程的阐述,他强调实践,强调作家的生活激情,强调作家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艺术,强调创作过程是艰苦的斗争过程……

  他将这些提到了这样的高度:关系到艺术的真假问题和生死问题。

  所以,他认为必须坚持鲁迅的传统。“鲁迅底战斗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把‘心’‘力’完全结合在一起……就是在冷酷的分析里面,也燃烧着爱憎的火焰。——不,应该说,惟其能爱能憎,所以他的分析才能够冷酷,才能够深刻。他自己说:

  ‘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能爱才能文。’翻开他的全部作品来,不是充溢着爱心就是喷射着怒火,就是在一行讽刺诗里面,也闪耀着他嫉恶爱善的真心。这是一个伟大战士底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伟大艺术家底基本条件”。

  所以,他认为必须反对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前者只是概念的演绎,“作品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现实沿着它底潜在方向通过主观底熔铸作用而得到的升华,只不过是去靠贫血的想象去构造出来的也许能够应付的故事,因而它所表现的‘思想’原来是篾扎纸糊的神像,表现这‘思想’的‘形象’原来是从各处拾来的,贴到这神像上的花花绿绿的纸片”。而后者虽然是从生活出发,但采取的只是观照生活的态度,是对现实的局部性和表面性的屈服,作品的题材虽然看来也有社会意义,但由于作者缺乏追求的激情,不能挖掘出社会的历史内容,创造出有血有肉的生动的形象,也就不能散发艺术的光和热,激发读者的感情。

  所以,他认为,“我们所要求的批评,应该是社会学的评价和美学的评价之统一的探寻,……批评家所探寻的不仅是‘写了什么’,而且是‘怎样地写了’,尤其是在‘怎样的精神的要求里面写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文艺现状的复杂的战斗,也只有它能保卫文艺发展的丰富的生机”。

  八

  为了真正发挥文艺的战斗效能,从《文艺笔谈》开始,胡风一直在探索文艺的特质、文艺的规律,其中一个中心就是创作过程问题,随着创作实践的发展,也由于他的理论素养不断在提高,他的探索逐步深入,论述逐步丰富。除了根据自己的经验外,他也吸收了国内外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吸收了外国理论家的理论,通过消化,形成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特色,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见的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是决不为过的。

  当然,他的理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其偏激之处,而且,他的理论是针对当时的创作实践状况的。今天的创作现状不同于当年。他的理论不可能全部适用于今天,也未必能为某些流派的作家们所接受.但是,其中许多基本的论点,和对文艺规律的许多论述,应该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创作过程是一个繁复的微妙的过程,胡风虽然用了毕生的精力去探寻,他也承认那是难以具体地说清楚的。我在这里摘记了他的话,正如前面我所说的,难免有片面和轻重失当之处。而且,我还有意避免了一些有关的问题,或只是简单地涉及到。现在我将只供自己参考的札记发表,是由于胡风的这些看法,在我年轻时帮助了我对文艺的理解,激励了我对人生、对文艺的追求,而且到现在还是为我所信奉,因而诚心供给其他的作家,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参考,我相信对他们也是有益的。

  1990.9.9.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