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曾卓 > 诗人的两翼 | 上页 下页 |
青的谷 |
|
近几年来,我们湖北出现了一批新的年轻的诗作者,他们的作品出现在本省的各报刊上,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某些报刊上。我们的诗歌队伍正在不断地壮大,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我没有可能广泛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所读到的一些来看,所达到的水平不一。一般的说,不能算是很成熟。这是当然的,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起跑不久,正在诗的国土上探索着前进。不成熟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意味着正在生长的,是出土的新苗,是青的谷,是花的蓓蕾。问题在于,他们现在的作品中,有些什么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有些什么缺点是应该指出的,有些什么优点是应该发扬的。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探讨,就将有利于他们的生长。 我常常接到一些年轻作者寄来的作品,而且往往附有很诚恳的信,希望我谈一点意见。我还记得自己年轻时学习写作的情况,因而了解他们的心情,而且也感激他们的信任。但要对每一个作者都谈出我的意见,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想来谈谈读了曾静平的诗的一点感想。她是近几年涌现出的青年诗作者中的一个,近年来,在《布谷鸟》和其他的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我来谈她的诗,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她在青年诗作者中是比较突出的,只是因为我有机会读到了她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大部分诗作,有着较完整的印象。她的作品中有一些闪光的东西,使我感到兴趣;某些不足之处,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希望对她,也对别的年轻的诗作者,有一点参考意义。 有一些青年的诗(我忍不住要加一句:不仅仅是青年的诗。而且,何尝又不包括我自己的某些诗呢),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用了许多热情的字句,其实感情是浮泛的,甚至是硬挤出来的。我们感觉不到作者的心的跳动。在表达方式上过份直白,语言也缺乏新鲜感。这样的诗,即使歌唱的是英雄人物壮烈的场景,表达的是严肃的思想,也很难激动人心,更不能给人以美感。 曾静平的诗没有这样的缺点。为了便于说明,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 她这样描写一个站在田野上的姑娘: 她静静地站着,一身浅红色连衣裙一阵风吹来,她没有动 静静的,像夕阳遗落的一朵云——《傍晚,在田间小路上》语句有着一种朴素的美,而且富于韵律感。想象是活跃的。短短的四行就表现了一个形象,一个意境。 她是这样来形容她所看到的一幅题名《牧鹅姑娘》的画的:哗笑的水声中 我看见你的长篙和目光在缓缓滑行小船儿射入了湖面一些儿云般的鹅一些儿鹅般的云 静止的画面活跃了起来,有色彩,有声音,有动作。作者将自己对看画的感受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在题名《重逢》的一首小诗的第一段,她写着:在各自的沉默里都发现了那一堆未熄的篝火 作者并没有说明重逢的是什么人,但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一对青年男女,他们过去并未恋爱,但彼此钟情,在某种情况下分手了,但还留着一点思念,一点牵挂。现在他们重见了,心情激动,却默默无言,然而在相互交流的眼光中,都感到了对方还保留着当年的感情…… 从以上虽然是片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曾静平努力想做到的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而是想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表现自己的感受,表现通过自己的感受所看到的现实。这样就避免了表现上的一般化,常常出现一些生动新鲜的诗句,体现出一种细腻的隐秘的感情,表达出一种清新的意境,这是她的诗可贵的一面。 诗,真正的诗(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必须通过作者的感受、感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心灵。诗的感染力正是从这中间产生的。离开了现实,当然就不会有诗。但是,离开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也不会有诗。诗是心灵与现实相撞的火花。在诗里面,含蕴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对生活的评价,对生活的希望。 因而,也反映了诗人自己。曾静平是带着某种自觉作了这样的努力的,因而接近了诗的大道。 但是,正因为这样——她在诗里面真诚地表现了自己,我们也就看到了她的弱点,作为一个诗作者的弱点:她还年轻,刚刚跨入社会,生活的过份单纯造成了思想感情上的过份单纯,与人民、与现实都还有一些隔膜,对生活还缺乏深刻的体会和思考。这样,她能拥有的世界是有限的,使她感兴趣、能引起她歌唱的激情的世界是有限的。而且,她的诗往往是某些片断在闪光,从通篇的诗看,就显得单薄,不完整。可以看出,打动她的只是生活中的某一点或某一种情境,她还无力以更宽阔更奔放的激情去拥抱生活,感受生活。所以,她的诗,有的没有能生发开去,而是戛然而止,有的只是敷衍成篇。 她的诗大都带着一种朦胧美,是的,我说的是朦胧美。也举一个例: 舒展着呼吸,转动岁月的纺轮黎明,用紫丁香的烟缕补缀就那个断续的梦 轻轻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册向日葵已在窗下低唤 ——《祖国,为我打开一扇窗户》初初一看,不太明白,只是感觉到一个有点模糊的意境,使你忍不住要重新咀嚼一遍。正如明白畅达不一定是好诗的必要条件一样,朦胧模糊也不一定是诗的大敌。问题在于,这种朦胧模糊是不是真的为诗人的情绪所蕴育,是不是真的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感受。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这里不谈,我只想指出,曾静平的诗,当她真正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通过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达到一种意境。然而,如果过份强调了主观感受,以致淹没了客观对象,那就容易变成生涩,甚至怪异,不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更谈不上受到感染了。这里有一个限度,有一个分寸感。上面作为例子的那一段诗,大致还是可以体会的,但她有的诗句就超过了这个限度,譬如,紧接着上面那一段诗的后一段是这样的:被纯金色的钟声抚平了 红玛瑙似的霞影在薄荷上滚动让睫毛上层层叠叠的记忆飘落现出一隅晴空 依然荡漾着我少女般的憧憬这实在有些费解。诗要求的是作者与读者情绪上的交流。这种费解就影响了、阻碍了这种交流,而且,也损害了诗本身。 曾静平是有写诗的才能的,她刚刚学习写诗才两年,取得目前这样的成绩是可喜的。她有着长远的前途,然而,这也意味着她还必须艰苦地跋涉。只有奔向生活的旷野,投身于时代的激流,从而开扩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磨炼自己的感情,才能走上诗的大道。而且,当她力求在诗中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时,她应该注意真实和朴素。当然,她也应该加强学习,加强全面的艺术素养。 让我们祝福那些在生活中成长的年轻的诗作者吧!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