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林育南 > 林育南文集 | 上页 下页 |
致仁静、安石、代英 |
|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仁静、安石、代英诸兄鉴: 在皖事毕,本拟赴赣一行,因陶行知[1]已到鄂,平民教育事,正宜趁此时机进行,故急行来鄂,弟于十五日早由皖上船,十六日下午到汉,十七日早渡江到武昌,会晤委会昌群、彦彬二兄,述弟来意并询武昌事,约晚开委会,次日开全体大会。关于武昌情形,据委会云前不久有一详细报告寄中央,故弟不必详述,略报大概如下: (一)委员会:(地方兼区)委长彦彬、秘书开国、会计昌群、教宣委员昌群兼、工运委员世颂、学运委员何恐。 (二)团员:中华大学六人,师范大学七人,高等商业五人,外国语专门三人,第一师范四人,武汉中学四人,共进中学一人,造币厂五人,电话局四人,游离者五人(内女同志二人)共四十四人。 (三)组织:除共进中学外,在武各校及厂均组织支部,共成八支部,游离者属于附近支部。 (四)发行人何恐(外语专门),以后寄此处,刊物请照人数寄,并请从速勿延。第二期团刊被扣留,请再寄。 (五)社科研究会一时难于组织,暂由青年学会之演讲及研究股代。 (六)学生联会,有同志三人任职员,现正设法引导,推同志的人负此会责任。 (七)平民教育:委会及大会均讨论此事,决用学联及平民教社名义,尽力进行。 (八)国民运动,由学联会同志参加外委会活动。 十七日上午下午弟会晤武昌及徐埠同志谈话,他们对于中央进行的事务深表满意,谓指导他们的事都甚合宜,弟与他们谈政治问题,中央及各地情形甚详,不多述。十七晚开委会由弟正式报告上述各种情形,并提出中央通告及对武昌议决案讨论,结果,对通告及决案均极力进行,并即行大冶、黄冈、黄陂、黄梅等处之组织。平民教育决定趁此时机努力活动,并提出于次日之大会讨论。十八日上午在洪山郊外举行全体大会,到者三十余人,由弟报告国际及国内政治概况,本团的任务、组织、历史,第二次大会,第一次中央全体会,以及最近各地状况,和中央对于武昌的决议;次由委会报告区之组织及武昌地方状况,后提出平民教育问题讨论,决定:(一)联合学联会、平民教育社、人社(学生的团体)等发起欢迎陶行知演讲,并商议组织及实施办法:(二)各支部开会讨论在各机关进行办法。此次大会同志精神颇振作,情形尚好。徐埠组织,因C.P.鄂区将刘一华调开,无专人负责,颇为困难;汉阳方面由彦彬负责进行。此二处均因工人对于C.S.及工会分别不清,组织难于弄好,决定先多用教育的工夫。 弟经过宁、芜、皖、鄂等处的大概观察,前三处情形相似,组织薄弱,学生或职员忙于工作,不能专力应付团体事,进行较难,皖如学潮失败,组织或竟破坏。武汉组织较有力,情形尚佳,各处对中央指示完全接受,服从。祝诸兄好! 十一月十九日 弟育南 选自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编:《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2—1924),1983年内部印刷出版 【注释】 [1]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浚,因早年就读南京汇文书院景仰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易名知行。1914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1917年回国,从事教育。五四运动后热衷于平民教育,1926年创办晓庄师范,实施教育与农民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教育是不能救国的,同时反省王阳明的哲学,洗刷唯心主义,觉醒应该先行后知,遂将名改为行知。1946年7月25日因病去世,其遗著有《陶行知文集》等。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