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MYZJ > MYSC | 上页 下页
◆徐訏简介


  徐訏(1908年11月11日—1980年10月5日)出生于宁波慈溪,原名徐传琮,笔名有徐于、史大刚、东方既白等。

  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赴法国留学,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中国,定居于上海。1937年,以小说《鬼恋》一举成名。1943年在重庆发表其早期长篇小说代表作《风萧萧》,风靡一时,该年也被出版界誉为“徐訏年”。1950年移居香港。1956年在香港发表其后期长篇小说代表作《江湖行》。曾任香港浸会学院文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徐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文坛鬼才”之誉。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诗词、散文、剧本、文学评论集等60多种,计2000多万字,其中长、短篇小说50余部。台湾曾出版有《徐訏全集》。其小说注重情节曲折性、传奇性,注意人物心理描写,其浪漫主义既有精巧的现代包装,又渗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成分,是对中国传统浪漫主义的超越。1980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2岁。

  ***

  1908年 1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东部洪塘(现属宁波市江北区)。 童年涉猎《三国演义》、《红楼梦》和《野叟曝言》等作品,也看了一些林译小说。

  1921年 到北平,就读于成达中学。

  1922年 因受堂叔影响,到上海转读天主教圣方济中学。同年,因不满洋修士的伪善,一学期后重回成达中学。

  1925年 就读于北京潮南第三联合中学。

  1927年 9月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期间,颇受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同时涉猎康德、伯格森。喜欢周作人的文章。

  1931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并修读2年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有相当了解。北大读书时发表短篇小说《烟圈》。

  1933年 离开北平,赴上海,从事写作。投稿于林语堂的《论语》半月刊。

  1934年 任上海《人间世》编辑,积极沟通京海两地作者,出版了42期,1935停刊。

  1936年 3月,与孙成合办《天地人》半月刊,至10期止。秋天,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接受伯格森的生命哲学。《阿拉伯海的女神》脱稿,写《鬼恋》。

  1937年 7月,抗战爆发,即筹备回国。

  1938年 1月底,返回已成“孤岛”的上海,致力写作,卖文为生。作品发表于《中美日报》、《宇宙风》、《西风》等。5月,与冯宾符合办《读物》月刊,又办“夜窗书屋”,并在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担任翻译工作。

  1942年 年初,经桂林、阳朔到重庆,主编《作风》杂志。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兼任教授。

  1943年 3月,《风萧萧》开始在《扫荡报》副刊连载,名声大噪。这一年被称作“徐訏年”。

  1944年 以《扫荡报》驻美特派员名义赴美国。

  1946年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整理诗稿,与刘以鬯办“怀正文化社”。

  1948年 开始构思并创作《时与光》。诗集出版。

  1950年 到香港。

  1953年 《幽默》创刊,担任主编。《彼岸》出版。办创垦出版社。

  1954年 在台湾与张选倩女士结婚。《在文艺思想与文化政策中》出版。

  1956年 《江湖行》第一部出版。

  1957年 担任珠海学院中文系讲师。《回到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版。

  1959年 《江湖行》第二部出版。

  1960年 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学教授。《江湖行》第三部出版。

  1961年 《江湖行》第四部出版。

  1963年 兼任新亚书院中文系讲师。编辑《新民报》副刊。

  1964年 《时与光》脱稿。

  1966年 “文革”题材作品《悲惨的世纪》开始连载。

  1968年 创办《笔端》半月刊。

  1969年 担任浸会学院中文系兼职讲师。

  1970年 任浸会学院中文系主任。

  1975年 组织“英文笔会”。

  1976年 创办《七艺》月刊。

  1977年 兼任浸会学院文学院长。

  1980年 5月,退休。7月,赴巴黎出席“中国抗战文学会议”。8月,因病进香港律敦治疗养院。9月,为天主教徒。10月,因肺癌病逝,享年72岁。

徐訏

徐訏

徐訏


徐訏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