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陶铸 > 陶铸文集 | 上页 下页
关于文艺创作上的一些问题


  (一九五四年一月)

  一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发挥他们重大的作用。

  在我们的国家,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已经推翻了三大敌人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革命的政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中国革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把中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后,随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建成和健全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要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任务是极端艰巨的。可以设想得到,在这一时期是需要经过比以往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得多的斗争。这不仅是对被改造的社会阶级而言,就是每一个革命干部与广大人民,也需要进行巨大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思想斗争。

  有人说,我难道还要思想改造吗?我看是需要的。从前我们是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甚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的两三年内,在广大农村中的主要矛盾还是封建势力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我们解决这一矛盾是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的所有制;而资本主义所有制基本上是未被触动的。因之,人们的思想的改变是有限度的。而现在则不同了,现在在国内主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农村中也已表现出个体小农经济与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之间的矛盾,当然,这其间还存在着封建势力残余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革命战胜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余;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做一番思想改造的工作,把我们的思想进一步武装起来。假如我们满脑子非社会主义思想,而想很好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这一伟大的任务,那是不可设想的;何况我们从事文艺工作的,正是要以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别人的呢。事实不是如此么?我们许多文艺工作者都是从旧社会里走过来的,脑子里或多或少地沾染上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如果不把这些脏东西去掉,就不能很好地工作。我所说的思想改造斗争,就是指的这一方面的思想改造斗争。

  在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思想斗争中,文艺这一武器,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一篇社论,一个报告,自然能起作用,但假如有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出戏,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子能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引起了群众的共鸣,因而使人思想上有所提高,我看,它的作用有时也不在社论与报告之下。加之,目前一般群众文化水平不高,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比较容易接受,这就更可以看到文艺这一武器在思想改造中的重大意义了。

  同时,另外一个情况也值得我们注意:解放后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了,因而对文化生活要求也随之提高,他们伸出手来向我们要东西,而且要得非常迫切。这一要求是完全正当的。我们职责所在,没有理由不去满足他们的要求。

  既然文艺作品有这么大的作用,既然广大群众对文艺作品有这么迫切的要求,那末,我们的文艺创作情况又怎么样呢?我看,总的说来,我们的文艺创作是处在一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中。

  我先谈一点自己的印象。我最近走了几个地方,看了几次文工团的演出,大致都是那么几个节目,而这些节目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苏联的以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二、少数民族的;三、古典的(或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以及民间的。所有这些演出都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不指出,在这些演出中,缺少和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深刻反映现实的东西(在表现少数民族的节目中自然有一部分是反映现实的,但代表性有限)。而这些,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只有从群众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对群众才更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电影、小说、诗歌也都或多或少呈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现在人民的要求是那么迫切,而我们的作品却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我看这是一种危机。猪肉有过供不应求,但经过号召农民多养猪,调整一下价格,也就解决了;食油也有过供不应求,但在计划扩大种花生的面积后,也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文艺作品“供不应求”却不是调整价格与扩大面积可以解决的。因为这一问题要比解决猪肉和花生问题复杂得多,因此更值得我们注意,要很好地加以解决。

  二

  那末,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艺作品的“供不应求”呢?在华南,有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大家都在找原因,但是我们要找出主要的原因来,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不然,它就会阻碍我们的创作,使我们的创作停滞不前。

  是不是华南的作家力量弱,因此创作不出东西来呢?我看不是这样。华南的作家是不少的,而且其中有不少作家从前写了很多东西,有的还出版了不少书。这虽然不能说我们的力量很强,但基本力量是不弱的,艺术才能是有的,也就是说把现实生活用文字等工具艺术地表现出来的才能还是有的。

  是不是作家们创作了很多作品,被群众“打回”了,因而归罪到群众要求过高呢?我看不是这样。不少作品连作者和编者自己看了都过意不去,不敢拿出来,群众连看都没有看到,这怎么能说是要求过高呢?我倒有个相反的看法,群众要求倒是不高的,因为他们懂得,有作品比没有作品好,只要没有毒素而有点文艺味道和教育意义,他们就可以接受。自然,群众看到太不象样子的作品是要提出意见的,但这绝不是挑剔,也更不能把它看做是创作不出作品来的原因。

  是不是领导上要求过高呢?我看也不是。华南的领导上从来也没有提过过高的要求,因为创作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一下子是不一定会写出水准很高的作品来的。自然,领导上也不是没有要求的。领导上要求只一条:写出东西来,要有进步的立场,没有毒素;要有一定的感动人的力量,能给人以教育。我看这是起码条件,不能算是要求过高。假如我们对有毒素的作品不闻不问,那还算是什么领导呢?那就是放弃了领导。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坚持,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假如说作家们就因为这一点而创作不出作品来,这是说不过去的。

  是不是批评家衡量作品的尺度过高,因而使作家望而生畏,放下笔了呢?我看不是这样。在全国说来不是这样,在华南说来更不是这样。有个别批评可能过火了一点,但总的说来不是要求过高。在华南我们看到了什么批评呢?我看是很少的。自然,在华南有些作品发表了出去,读者提了一些意见,这正说明了读者对我们的作品是关心的,我们应该欢迎。如果说仅仅为了读者提了些意见,就要搁笔,就要改行,就产生不出作品来了,那能够讲得通吗?显然是讲不通的。

  那末,是不是华南地区落后,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呢?这样的论调也是不正确的。比起全国来,华南地区由于解放较迟,某些方面的工作也确是开展得慢一些;但工作开展得慢半年、一年和作家的创作有什么关系呢?假如说,向全国介绍工作方法和某个工作的经验,工作开展得慢些确是有关系的,但领导上从来没有要求过作家来向全国介绍华南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的经验(即使是通过艺术形式)。因为作品是要写人的,写人的思想活动,写人的精神品质的。

  而华南的人民,华南的党组织,华南的部队,在过去,特别是解放后几年来,完成了各种社会改革,恢复了生产,英勇地保卫了祖国的南大门;在现在和全国人民一道,正遵循着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为着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华南人民一切创造的热情和智慧将会更加发扬起来,一切新的崇高的品质将更普遍地产生出来,我们将在这一过程中看到无数新的人、新的事,他们是感动人的,是能给人以教育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写下来吗?

  和许多人的看法恰恰相反,我看华南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譬如,海南岛的五指山,那里的人民原来用很古老很原始的方法耕田,但他们也积极地在发展生产,也在沿着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前进,这中间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变化啊!这中间是有着多少欢乐和激情,是有着多少新与旧的斗争、先进与保守的斗争啊!又譬如,我曾经到边防上的一座山上去,那里有守卫着祖国边防的一个班,那个班已经一年没有换班下山了。他们住的屋子只是用几块铁皮盖成的,风可以吹进去,雨可以淋进去,太阳把铁皮晒得烫手,屋子里象蒸笼一样。夜里,很多蛇就出来捉老鼠,有时候,蛇或老鼠就掉在他们的床上。他们不苦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要求换班下山,他们说:“我们自己要求不换,因为我们对山上的情况熟悉,警戒有把握些。”这样一种战士,为什么他们能忍受这些,一心一意地保卫祖国呢?他们该是有着多么崇高的品质!又譬如,多少工厂超额完成了任务,多少工人有了发明和创造;又譬如,在农村里,农民受了几千年的压迫,现在翻身了,他们积极地从事生产、防旱、防汛、防风,每一次斗争都出现了无数英雄人物。所有这些,难道不是我们作家所需要描写的吗?我看是非常需要的。

  华南的人民在前进,华南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前进。所谓工作上开展得较迟,仅仅是短时间的问题。所以绝不能得出这么一条结论:因为华南地区工作开展得较迟,就写不出作品来。

  那末,产生不出好作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作家深入生活不够。可能有人说:又是生活问题!那又有什么办法呢?真理是不怕重复的。毛主席说:“它们(按:指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下面我就讲一讲关于作家深入生活的问题。

  三

  我想先谈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常常听到一些作家说:只有有着丰富的生活基础,有着丰富的感情,为他自己所经历,所看到的生活深深地感动了的时候,他才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来。我不是作家,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但我完全相信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鲁迅的创作就是如此。以《阿Q正传》为例,鲁迅看到了中国旧社会的无比的黑暗,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痛苦的生活、多灾多难的命运,感到非把它说出来不可,才借“阿Q”这一人物把他的话说出来的。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子叫《呐喊》,顾名思义,也正是表明他的无可忍受的激情。

  但是我们的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我看有这样一些情况:有的是出题目;有的是觉得自己是个作家,拿不出作品来不光彩;自然,还有的是有一些名利观点。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象榨甘蔗(而且是雨水不足、肥料缺乏的旱地里所生产出来的甘蔗)一样,用机器压力榨出来的点点滴滴的作品,自然不会热情洋溢,更不会感动读者了。

  我一直认为:我们要了解并描写那些先进的人,要描写他们崇高和伟大的灵魂,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有着崇高和伟大的灵魂的人。一个满脑子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的人,叫他去描写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奋不顾身的人们的思想感情,那自然是不可能的。我看,华南产生不出好的作品来,和这个也很有关系。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了,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脑子里没有多少社会主义蓝图,那是很难写出好作品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没有创作出作品和好的作品来,这是因为我们的作家一方面没有深入到生活里去;另方面是作家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自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因此,作家要深入到生活里去。深入到生活中去,先得要解决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问题,只有思想感情基本上对头了,才可以逐渐深入下去(在深入生活中当然也可以继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感情)。不然,你即使“深入”生活十年,和农民、工人在一个床上睡,也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们,因为那只是“同床异梦”。

  但这是不是要求作家把问题解决得很好才能够深入生活,才能够从事创作呢?自然也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所要求的是“基本上”解决,因为不如此就没有一个立脚点。只要做到基本上解决,在深入生活中还可以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对于从事创作的要求也是如此。

  那末,深入生活深入到哪里去呢?

  这就要问,创作究竟要表现什么?要表现人,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地表现,主要是表现人的思想状况,表现人的精神品质。表现人的思想中的积极的一面,也表现其消极的一面。而在我们的国家里,绝大多数人的思想的主要的一面自然是积极的,并且最终也一定是积极的一面战胜消极的一面(这中间自然是循着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因此有着不同的、曲折的过程,不然就是公式化、概念化)。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艺术手法把这些真实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给读者以教育,使读者思想提高一步,使我们的生活日趋美化。这就是我们创作的目的所在,也是一个作家的责任所在。

  因此,我们说深入生活是要深入到人的精神和思想里去。要深入到里面去掌握其发展的规律,深刻地了解一下我们的人民在生活中是循着怎样的规律斗争的;深刻地了解一下我们的人民每一天在怎样思想,怎样喜怒哀乐,怎样过日子。如果真的把这些了解到了,就可以说是了解到人的灵魂了。只有了解到人的灵魂,才可以进一步进行创作,才算是深入了生活,也才能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医生要了解一个人的内部,可以借助于显微镜,借助于爱克斯光;但是,作家要了解一个人的灵魂,却没有这样的仪器。因此,作家的深入生活的艰苦性,主要表现在深入人的思想的艰苦上。要想深入到群众的思想深处,除了长期的、耐心的、艰苦的工作外,是没有第二条道路的。现在有的人讲要到群众中落户,有的人讲要在某一个地区踏踏实实地干几年实际工作,在工作中建立一个“基地”,就都是这个道理。但是,有些作家好象对这个道理懂得还不透彻,把深入生活看得很容易,看成象采摘树上的花朵一样容易。因此,他们就不是长期地、耐心地、艰苦地深入到生活里去,而只是短期地、急促地、轻飘地浮在生活的表面,而且他们还认为这样下去,一年半载就一定可以写出大作品来。象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了解到人的灵魂,也自然不会写出好作品来。

  但光是深入到生活里去还是不成,还要仔细地观察、体验和分析。要仔细到什么程度呢?要仔细到象跟你的爱人谈恋爱的时候一样。她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笑,一颦,都会引起你的注意并研究她为什么。因为知道了她为什么,才会“心心相印”。我看,我们作家真是做到了这一步,那他就一定可以从生活中得到深刻的感受并获得更丰富的创作素材。

  另外,我还想指出,现实的生活是很丰富的,一个人的生活是和各方面联系起来的,因此,作家的生活也是需要多方面的,太狭隘了是不成的。有些人认为从多方面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是一种浪费,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当然,写哪一个题目就去深入哪种生活,也是可以的,但切不可把自己当作下乡小贩,为卖而买,现买现卖。我们是作家,多从生活中积蓄一些材料是什么时候都有好处的。

  对于深入生活问题,我只讲这么一些外行人的话,供大家参考。

  四

  关于创作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

  要创作好的作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可少的。自然,批评应该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创作而不是妨碍创作的;而作者则应该欢迎批评,拿出自我批评的精神来,修改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创作不断提高。

  为什么我们把批评提得这样高呢?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辩证唯物论者,我们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但是要逐渐来认识,不是(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认识的。因此就要强调实践,强调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来修正我们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点和错误。一个作家的创作就是他的实践,是不是有人说某某作家的创作已经臻于完善地步而再用不到批评了呢?我看是没有人这样说的。同时,一个作家对自己的作品也总是象一般人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容易犯只看到好处而看不见缺点的毛病。这就更需要读者、批评家来批评,把作品中的正确的、好的地方肯定下来;把缺点或错误的地方指出来,这样,我们的创作才能一步步提高。

  批评是需要讲缺点的。但是讲缺点,有些人接受起来就不痛快,再遇见别人提得严厉一些、尖锐一些,有些作家就感到“灰心”,甚至想“改行”。有的作家说:“你们不懂得创作的辛苦,不尊重作家的劳动。”我想,读者和批评家是会懂得创作的辛苦,也会尊重作家的劳动的;但这并不能使他们“缄口无言”,他们是有权利也应该对我们的创作提出意见来的,即使是严厉些、尖锐些,只要对我们的创作有好处,也应很好加以考虑。作家应该多拿出点勇气来,欢迎这些批评,接受这些批评。

  何况,作品出版了,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看出了不对头的地方,难道连一点意见也不叫人家提吗?你写一本书,也就是发表了你的意见,你发表了那么多意见,要改造人家的灵魂,人家提一点意见你也不舒服,未免太“专制”了一点吧。自然,读者提意见是从各个角度来提的,我们接受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然写不出好作品来;但毫无取舍地接受所有的意见也不见得就会写出好作品来的。

  我们共产党人是把接受批评当做一种高尚品质的。如果认为批评就是伤害了你的尊严,那是一种陈旧的看法,应该抛弃这一看法。华南有些作家是有成就、有地位的,这是他的荣誉,但不要因为“成就”和“地位”就背上一个包袱,因而就不接受别人的批评,认为一批评就是抹煞了你的功绩,忘掉了你的辛劳。这都是些不必要的想法。我们要放谦虚一些,很好地接受别人的批评,以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五

  最后,再讲一讲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

  今后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过去华南分局宣传部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但是否做得很够了呢?我看还是不够的。今后分局要在政治上、思想上来关心作家们,使他们多听些报告,参加一些必要的会议。作家协会也要尽量来帮助作家们,解决一些工作上的困难、特别是创作上的困难。今后作家与作家协会的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就是要看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如何,这是唯一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所谓帮助,不是给作家出题目,也不是叫作家限期交卷。自然,不限期并不是说作家就可以不工作,只是坐在屋子里等“灵感”,而是要辛勤地工作,因为只有辛勤地工作,才能产生出好作品来,而一个作家又总是迟早要产生出作品来的。如果一个作家几年时间,一点东西都写不出,甚至八年、十年还是一点东西都写不出来,那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肯定有些问题。我们不限期,不出题目,不叫作家配合每一个具体工作任务,这是因为创作是属于思想领域的工作,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譬如他所熟悉的生活,他所擅长的笔墨等等)来写的,作家在这方面自然是完全自由的。当然,所谓熟悉的东西也必须是对人民有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采取多鼓励的办法。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要求是高的,但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只要有些教育意义和有些感动人的力量的作品,就可以发表。音乐、戏剧、舞蹈符合这一起码条件的也可以演出。总之,要多给大家发表和演出的机会。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鼓励,这就会帮助我们的创作和演出向前发展。

  作家下乡、下厂、下部队,是创作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作家应当经常到下面去,要深入到生活里去,几个月,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都可以,倒不一定规定每次下去都要有多长时间和都要写出东西来,但一定要有所收获,就是说要比以前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生活。只要我们有恒心,能深入到生活里去,是会写出东西来的。写大东西,我并不反对,但并不一定急于写大的。先多写一些小的,这一方面可以很快地反映现实;另方面可为写大东西打下个基础。我问过一些作家,他们都说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作家也要抓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现在说来,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弄清它的实质,要了解各方面在各个时期的成就,因为人民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和总路线有关系,我们如果不很好地学习它,就一切都无从下手。

  但是,文学的表现方法究竟不同于科学的表现方法。作为一个作家,必须有一定的政治修养,又必须有一定的写作才能。一个仅是生活很丰富而毫无写作能力的人毕竟不能称为作家。华南的作家们是有一定的写作才能的,但要更提高一步,以期能更好地反映这一伟大的现实。因此,作家们的笔就要经常地练,有的写了虽不一定能发表,但对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最后,我还希望作家们多读一些好的作品:古典的,民间的,外国的好作品,要多读;当代的好作品更要多读,而且要很好地研究。慢慢地,就有可能写出象样子的作品来。

  (1)这是陶铸同志在广州文艺界学习会上的讲话摘要。他当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兼广东省人民政府代主席。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