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瞿秋白 > 社会哲学概论 | 上页 下页
一、社会的物质——经济


  第二 经济

  一、社会的物质——经济

  社会生存在自然界里,他不能不有所取于自然界而维持他的生存。所以物质的生产是社会的基础。社会里的动象——一切变易,都是跟着物质生产的变易而定的。因为社会的组成全在于人与人之间有生产的关系。这种生产的关系是社会的物质,所谓经济现象。所以要研究社会变易的哲理,应当先研究经济,——才能彻底探悉各种政治宗法关系之根本原因。而且可以证实社会经济的变象,亦和自然界里一样,受物质变易之根本公律的支配的。

  经济现象,广义的说来,包括人类社会之物质生活里的一切生产和交易。交易与生产是两种性质绝不相同的功能:生产可以不用交易而独立存在;交易却不能离生产而独立,——因为交易是交易各种生产品,所以假使没有生产品,便无从交易。

  各地域各时代之生产及交易,各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经济学的原理决不能笼统的一律的应用于各时代各地域。譬如野蛮人民,用着弓箭石斧等生产工具的时代,决不能有交易,——即使有,亦极稀少极简单。现代用着几万马力的机器,有铁路,有公司,交易方法便大大的复杂起来。这两种社会,性质绝不相同的。穷乡僻壤苗黎所居的地方,决没有数量极大的生产,亦没有世界市场的大商业,更没有期票公债等的投机现象。因此,假使要用一种公律包括苗黎和英美的经济现象,那就至多只能得一极肤浅的共同原则。所以经济学根本上是历史的科学。他只有历史的——变迁的——材料。必须研究每一阶段里经济发展的特别公律,然后才能综合起来,得一社会发展的共同倾向。

  每一历史阶段的生产种类及生产方法足以规定当时的分配方法。世界各民族,最初都经过宗法社会公有田地的制度,——那时的生产品之分配,往往是很公平的。假使有生产品分配不平均的现象发现,那便是田地公有制度崩败消灭的朕兆。不论是大农是小农,只要有私产的痕迹,——分配方法便复杂起来。

  大农经济里的分配必定与小农经济里的分配不相同。大农经济里一定有阶级的分化:或是奴隶主与奴隶,或是大田主与服役的农民,或是资本家与雇工。至于小农经济里,阶级的分化却不是必要的现象;——假使小农经济里而发生阶级的分化,那便是小农经济解体的开端。农业社会里的分配,在最初一期往往是物品的交易而不是货币的交易;假使这种“自然经济”的地域里发生货币的交易,那便同时要发生各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和贫富的悬殊。中世纪时行会制度的小手工业足以阻滞大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发生;然而这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发生,在现代的资本制度、金融制度和交易制度形成之后,便成了不可免的现象。

  可见分配的不平均既然发生,便发生人民之间的阶级差别。人类的社会便分成特权的与受压迫的,统治的与受治的,剥削的与受剥削的阶级。国家的成立也就因此而来。譬如在东方各国,最初因为人民的共同利益(如灌溉等),而特别分出一班人(政府)来,管理公事,或是捍御外敌;到后来却成了一种特别工具:用来维持剥削阶级存在的种种条件。

  虽然,分配并不仅是生产与交易的消极结果,他还能回过去影响到生产和交易。每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交易形式,不但受旧形式或与此旧形式相符合的政治制度的束缚,而且受旧的分配方法的束缚。新的生产方法往往要经过好久的时候,才能得到相当的分配方法。然而生产方法本身的性质愈流动,他便愈容易改造,愈容易发展,——他的分配也愈容易发达到适合的阶段。可是,分配的发展既到适合的阶段之后,便要再发展到与旧生产方法冲突的现象。所以古代的农村公社,能支持到几千年,——直到最近的印度人及斯拉夫人之间还有,正因为他的生产方法不流动,虽然遇着外界的接触,也要经过好久才发现内部的财产不平均的现象。至于近代的资本主义,从最早发生以来,至今不过四百年,若是单算大工业的发达,那就仅仅只有一百年,——分配之中已经露出绝大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别方面大多数无产民众集中到大都市里。这种分配上的矛盾便是资本主义败灭的征兆。

  一社会的物质生存的条件及其分配之间的联系,必然反映到社会心理上去。某种新的生产方法(如资本主义)正在发生之时,即使必然要受他的累的人们,也在赞颂他。譬如英国工业最初发达的时候,工人阶级都极表同情。这一生产方法既成“全民”的之后,暂时在分配上还都能满意,——那时只有治者阶级之间,偶然发生抗议,如桑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然而工人之中却还没有反响。可是等到这一生产方法已经有一半成熟,——他的存在已经使分配的不平均大大显著,那时才显得那种生产方法真正的不正义、不公道,于是大家又要想那永久的真理了。这正可见经济科学的研究,并不在于发见永久的公道的经济制度。经济学里不论怎样指示现代制度的不公道,都是枉然的。经济学的职任,却在于指示出现社会的缺点是当代生产方法之必然的结果,并且同时指出这种生产方法必然败灭的朕兆;不但如此,还要能发见这种正在败灭过程中之旧经济形式里,含着发展将来的新生产方法及新交易方法的动力在内,——足以消灭那些缺点。

  现代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便是:一、评论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封建制度之下的生产及交易方法;二、指示出必然要发生资本主义形式的因果;三、研究资本主义的优点——就是合于社会公益的发展;四、评论资本主义的缺点,——就是阶级冲突的发展。最后一层的意思,逻辑上必定要引导到社会主义为止。资本主义的生产及交易方法自然而然使分配不平均,而发生阶级的矛盾。于是有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大多数雇佣工人物质生活上极没有保障;别方面,市场上“生产过剩”,没有人能购买这许多生产品。所以资本主义所开展出来的生产力,虽然大大的增加,而不能合理的应用,——发展到极度,旧的生产方法反而成了生产力的障碍。于是必须有一种有规划的经济,保证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中的各分子个个都能得着生存的资料,——那时,人类的需要才能尽量增长,人类的能力才能自由发展(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经济学最早的发生,大约在十七世纪末。可是经济学的成就却在十八世纪,——正与启蒙哲学同时,当时那种时代精神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当时的经济学家以为经济学不仅是当时社会关系和社会需要的表现,而是一种“永久的真理”之发明。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交易方法之公律,仅仅是一定时代里一定的经济行为之方式;他们却以为这种方式是一种天生的公理,出于人的天性的。仔细的考察起来,那种所谓“天性”并不是一切人的天性,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天性:他用工厂的方法生产物品,到市场上去出卖,所以他以为“出钱买货”是天经地义,他以为“受人的钱应当替人做工”是金科玉律。

  中世纪时的神秘派,梦想天国的降临,可是他们却不是市侩,早已预言阶级矛盾的罪恶。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也同样有这样反对“买卖制度”的呼声,——要求社会的共和国。可是不久这种风潮就平息下去了。这种反对阶级制度的呼声在一八三〇年以前,早已有人提倡,然而在群众之中绝无反响,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何以到后来阶级斗争的思想又大大的发展起来呢?

  现代的工业制度,一方面,造成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不但要求废止某种阶级的特权,他直接要求消灭一切阶级的差别。别一方面,现代的工业又造成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独占一切生产工具及生存资料,可是资产阶级的天性不容有规划的经济,因此一切生产力的分配不得公平。这种事实足以证明:大工业发展之处不能没有阶级的斗争,——亦就是资本主义之生产交易方法与其分配制度处于互相矛盾的地位。这种物质方面的事实不由得不贯输到无产群众的思想里去,——这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实现的保证;新社会的理想决不在于几个思想家想出什么正义人道出来,而在于群众明白认识自己的地位。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