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瞿秋白 > 俄国资产阶级与农民问题 | 上页 下页
三 彼得变法之后的农民运动


  一、彼得大帝与哥萨克 腊晴暴动之后,一百年中差不多没有甚么大的农民运动。可是农民的状况却日益困苦,尤其是在彼得大帝时代。彼得大帝废除以前按户徭役的制度,而实行按丁徭役的制度,以前是每一户农家按年替政府及地主执行苦役,现在却是每一农民成丁之后都得执行徭役。如此一来,农家自己的耕作更加减少,人人都须替地主执役,以前还可以每户摊派一人,如今却不能了。而且每一农民都须应征而在军队中服役,这是俄国征兵制度的开始。再则,彼得一世时实行“维新”,许多新政的巨大支出,又都是由搜括农民的脂膏而来的;譬如新式军队的饷项金钱都是农民出的,兵士当然又是农民当的,新设的工厂里也是农民做工。这些国立工厂,如造船厂之类,都是为创设新军而开办的,虽然也有非军事的工厂,不过主要的目的总在供给军队。这些工厂的工人并非雇用的,却是由政府征调农奴,强迫工作,亦无所谓工资。这是封建制度之下的劳动制度,仿佛中国清代的所谓“办差”,皇帝、钦差、督抚、知县都可以任意差遣人民做苦役,或者是临时的,如乾隆[20]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替御船拉纤等类(近日的军阀拉夫,也还有“东方文化”之遗风);或者是经常的苦役,如江西的御窑,苏州的贡绣等类,总之,至多只有“赏钱”,而没有“工钱”。如此情形之下,彼得大帝的新政自然将农奴制度更加法令上的锢定起来。哥萨克的逃农运动自然格外要发展:农民不愿意服兵役,不能够还债务做苦工的,都逃避他方,而成哥萨克。农民之中,一方面受农奴制度的压迫而时有扰乱,别方面逃到东河流域“王化所未及”的边境上去当哥萨克的,也日益增多。(7)

  二、蒲腊雯[21]之乱 彼得大帝最初对于哥萨克的逃农运动是很严厉的,他下了一道上谕,令哥萨克人一律登记户籍并按户收编。于是东河流域的哥萨克农民又拥戴一个“亚达曼”姓蒲腊雯的(Kondratiy Bulavin)做领袖举兵“叛乱”,时在一七〇七年。这次暴动中参加的大半都是流丐和逃农,要求恢复哥萨克式的自由农民制度,建立哥萨克的“兄弟之邦”。可是这一“哥萨克都联合起来”的口号却只团结了贫农,生活比较宽裕的农民便没有参加。虽然离东河很远的复勒嘉下游,以至于汤薄夫省(Tambovskaya Gubernya)都有农民起来响应,然而竟没有能汇合在一起,成功强有力的民众革命。所以“蒲腊雯之乱”不久便镇压了下去,蒲腊雯自己也就自杀了。这是腊晴之后的第一次暴动,除此之外,差不多在这一百年中没有甚么很大的运动。农民暂时安静的原因,并不在于屡次失败后的屠杀,却大半因为俄国农业经济里起了变动,阶级分化的形势略有转变。

  三、彼得大帝后之农民状况 彼得大帝之后,农民的状况日益受着严重的压迫和束缚,尤其是女皇嘉德璘二世(CatherineⅡ)[22]时代,农奴制度完全锢定,农民都变成奴隶。可是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农民暴动。难道这是因为农民杀怕了么?并不是的!农民革命心理的减少,决不是威吓的结果。真正的原因却是客观的。“混乱时期”的国内战争,腊晴暴动时之大残杀,农民的逃避于东河流域,彼得大帝时的“北伐之战”(俄国与瑞典的战争),这些屠杀战争使俄国人口大大减少;因此,每一农家所耕种的田地便比“混乱”之前较多。“混乱”之前每户农家平均耕种二俄亩,十七世纪之末则每户农家平均可以耕到九俄亩。所以农民在法律上的地位虽然大大低落,简直变成奴隶,农奴制度确定下来;可是他们经济上的地位却得着了部分的改良。农民革命潮流暂时低落的原因,就在于此了。

  等到十八世纪之下半期,俄国人口又增加起来了,彼得一世时俄国人口共有总数五百五十万,十八世纪中叶便增加到了八百五十万。于是田地又嫌太少了。可是农民状况的恶化原因,并不仅在于人口的增殖和田地的嫌少,最主要的原因,却在于农奴主的贵族巨绅对于农民残酷的剥削。地主对农奴的剥削何以这样日益加甚呢?因为农产品商业的发达。俄国屡次和土耳其战争,胜利的结果,便得着许多国外贸易的口岸和航海的孔道。地主可以收集许多谷物,尤其是小麦,出卖给巨商,商人又运到外国去卖,他们双方都可以赚不少钱。所以地主格外要榨取农民,勒令交出多份的农产品,而且还要利用农民窘迫的机会,再以贱价收买:谷物愈多则金钱愈多,难怪地主要拚命剥削了。商业不发展时,地主农民两方面的经济都是半自然的经济,地主的剥削要比较轻些,因为地主自己的享用有限,奢侈的程度也被一般的生活程度所限,宗法社会式的俭德也还有些影响。大凡商业资本发达,便逐步促进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这在西欧、俄国都是一样的,在我们中国也是如此。当时俄国农民因受对外贸易的影响,更加受着地主巨商的层层剥削,尤其是沿乌拉尔山及复勒嘉河一带地方为最甚。例如俄国中部的农民,每星期应当在地主所经营的田地上服役三四天;而在乌拉尔山及复勒嘉河一带地方,则这样的服役甚至延长到六七天。一星期中替地主耕田六七天!读者诸君想,农民还有甚么功夫耕种自己的田地?而且农民所耕种的田地也是属于地主的,仍旧要交纳田租。再则,乌拉尔山一带地方还有许多矿山和矿厂,这些矿山和矿厂里的工人都是农奴,由政府法令指派许多农家,使隶属于矿山或矿厂之下,不准自由迁徙;这些农家不但负着在矿坑或矿厂里做工的义务,而且这些矿山矿厂中所需要的物料,如木材与柴之类,照例是由隶属于各该矿厂的农家负担。这些农奴式的工人之生活状况,自然也是困苦到极点。

  四、蒲加赤夫[23]之暴动 蒲加赤夫的伟大的暴动便发生于沿乌拉尔山及复勒嘉河一带地方。蒲加赤夫(Emelyan Bugatcheff)出身于东河流域的哥萨克。他当时利用俄国宫廷的惨变,自称为彼得三世而举兵讨伐淫乱的女皇。女皇嘉德璘二世自己要专政,曾经将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三世幽囚起来,致之死地。民间却流传一种谣言,说彼得三世还没有死,而是逃出了皇宫。所以蒲加赤夫利用这种流言,自称彼得三世。他宣布的政策是:一切农民都做“永久的哥萨克”,“绝对自由,国库方面从此决不按丁抽税,并且废除徭役兵役”,一切农民可以自由“享用田地、森林、收获场地、盐池、渔业,都不须出价承买,亦无强迫服役”。这是解放农民颁给田地的大政方针。他并且主张实行直接对付地主的行动,以求达到这些目的,他的文告上说:“那些鱼肉农民的人,你们尽可以逮捕他们,处以死刑,立刻绞死。”

  当时沿复勒嘉河一带的民众,完全归附蒲加赤夫;乌拉尔山一带矿厂里的农奴式的工人也起来响应,这些工厂供给蒲加赤夫以火药等类的材料。甚至于乌拉尔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尤其是罢史吉尔人(Bashkirs)[24],都归降蒲加赤夫而参加暴动。这些弱小民族受着俄皇政府的压迫已经很久,往往整千整万的被屠杀。俄国中部的农民也有起来响应的,据俄国官书上说,甚至于莫斯科乡下的农奴和城里工厂中的农奴,也“公开的对于窃号自尊的叛徒表示同情”。蒲加赤夫的革命军势如破竹的沿复勒嘉左岸进攻,一直占领到嘉赞城(Kazan),到处受农民热烈的欢迎。他在嘉赞附近被女皇嘉德璘的军队打败了三次;于是他便渡复勒嘉河向南进攻,沿途焚烧地主邸宅,严刑处置官僚和贵族。到了察里琛以南不远的地方,又被官军打了一个大败仗,他的军队几于完全失散。他就逃到乌拉尔的哥萨克处去,但是半途被擒。他起兵于一七七三年,到一七七五年一月就被杀于莫斯科。附从他的农民自然也受着极残酷的屠杀,许多村庄都是整个儿的焚毁了。

  有些历史家认为蒲加赤夫之败,原因在于他没有直接进攻莫斯科,并且没有准备一般民众全国的暴动,而只限于小地方范围内的行动。因此,政府军队便有功夫准备了。但是,这种情形不但是蒲加赤夫的错误,而且是必不可免的形势。蒲加赤夫暴动中的社会力量是谁呢?是小资产阶级的哥萨克。他们根本没有全国民众暴动的理想。蒲加赤夫在沃仑堡(Orenburg)的时候,那地方的哥萨克不放他走,据这些哥萨克的意思,沃仑堡是省长督抚所在之地,而督抚就算是最主要的敌人,再则,哥萨克人之中又有阶级的分化,内部并不一致:富裕的农民竭力想脱离贫农的“革命的束缚”呢。

  [20]乾隆皇帝,即清高宗(1711—1799,1735—1796在位),名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为乾隆。

  [21]蒲拉雯,今译布拉文,见本卷第240页注51。

  [22]女皇嘉德璘二世,今译叶卡特琳娜二世(Але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 II,1729—1796),俄国女皇(1762—1796)。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德意志公爵之女,彼得三世(Пётр III,1728—1762)皇后,1762年废彼得三世自立,在位期间是俄国农奴制鼎盛时期。

  [23]蒲加赤夫,今译普加乔夫,见本卷第241页注54。

  [24]罢史吉尔人,今译巴什基尔人,俄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山脉之间。源于突厥,9世纪形成民族,16世纪开始受沙皇统治,1919年3月23日建立了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

  (7)彼得一世(PeterⅠ,The Great)生于一六七二年,他是俄国国王中第一个称帝的。他和瑞典作战二十年(一七〇〇至一七二一);一面改造俄国新军,一面建设俄国海军。战胜瑞典的结果,俄国占据波罗的海沿岸的异族领域。他开始在俄国划分行省,置督抚,中央政府设内阁,实行中央集权。总之,他的政策可以代表商业资本的政治统治,而贵族地主阶级的封建权力受他的打击不小。农奴制度与征兵制度的实行锢定,其实对于商业资本有很大的利益。彼得大帝并且知道哥萨克运动是危险的,所以经过几次暴动之后,他便开始收买招抚哥萨克中的富有阶级,随后哥萨克军队却成为俄国军队中最可怕的野蛮的马队。通常听见“哥萨克”三字,立刻就联想到俄国的帝国主义。其实这是几百年来俄国政府招抚暴动的逃农,编成军队,给他们饷项,养着他们,使他们不再暴动反抗,而反为政府所用以压迫平民之结果。当初的哥萨克却是革命农民之别名呢。彼得大帝死于一七二五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