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罗亦农 > 罗亦农文集 | 上页 下页
形势严重下之广州政府


  (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唐继尧[1]祸滇、祸黔、祸桂不足,复野心勃发,积极图谋倾覆广州政府,其反革命行为久已显著,但造成广州政府目前的严重情势决不只一唐继尧,还有许多反革命的力量与他联合一致。简单一句话,现在广州革命政府实处于日、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段祺瑞、唐继尧、陈廉伯、陈炯明、刘震寰、杨希闵、马素[2]等积极联合进攻的状态中。

  唐继尧受日本的操纵,当他尚未遣兵入桂之前,得到日本大批军火的援助;及遣兵入桂,其一切军事进行计划,纯系他的军事参谋日本人山原氏为他运筹帷幄[3]。

  卖国亲日的段祺瑞以大批金钱勾结陈炯明、林虎[4],运动他们于广东革命政府反唐军事紧急的时候,反攻江东〔东江〕,直接的固然证明段祺瑞谋推翻广州革命政府,间接的难道不证明日本帝国主义暗中指示吗?

  但是,徒一唐继尧还不能使广州革命政府发生动摇,因为假若广州革命政府所统属的滇军、桂军、湘军、粤军能一致的团结起来,就是剿灭唐继尧亦有余。在政治一方面说,虽然广州革命政府不能使被压迫的劳苦人民纯然满意,但广州究竟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广州革命政府始终还是举着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的旗帜,比卖国亲日的安福政府[5]实有天壤之别,何况唐继尧祸滇、祸黔、祸桂的罪史昭彰?所以广东人民闻唐继尧遣兵入桂,想直捣广东之后,无论商人的团体、学生的团体、工会、农会等均发表宣言,拥护政府,宣布唐继尧的罪状。可恨的就是一班联唐的反革命军阀如刘震寰、杨希闵等,为他们个人的地位势力,不惜牺牲一切,与唐继尧勾结,为他的内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他们的野心,至〔致〕使革命政府所处的情势,一天一天的严重,广州的人民一天一天的陷于惶恐的状态中。

  杨、唐之合作,据记者所知亦有其最近的原因,当〖东〗江[6]军事尚未澎涨〔膨胀〕、中山病重北京[7]的时候,国民党左派统一军事机关,预备集中军力,肃清东江起见,提议组织革命委员会,杨希闵等反对。攻东江计划:黄埔[8]和粤军一部打右翼,桂军全部和滇军一部打中翼,滇军胡思舜、范石生[9]部打左翼。实际上,当军事紧急的时候,刘震寰亲赴云南勾结唐继尧,拥戴唐为西南盟主,以期其遣兵进攻广西,推翻革命政府;杨希闵当时虽未与唐继尧勾结,然取中立态度,并未与陈炯明军队正式开火。不料仅一月的时间,右翼之黄埔军队及粤军居然肃清东江,电告大捷。东江肃清后,粤军的势力一天一天的扩充,当然不利于滇军,同时滇军的势力又不能伸张至东江,杨希闵有见于此,曾设法提议组织他前所反对之革命委员会,以为此委员会组织之后,其中委员之一决不至少他,藉此不但可以缓和粤军之进攻,或者还可利用机会,伸张其势力于东江。不意此时之国民党左派,认东江肃清后,须继续肃清所有反动的军阀,然后才可组织革命委员会,因此革命委员会之组织,无形沉寂。此时的杨希闵若真系革命者,尽可表明心迹,粤军当然不至有意外的举动,何况政府领袖们、国民党的领袖们素无魄力,惮于屏弃有实力的反动军阀!杨希闵计不出此,当范石生在南宁失败,公然尽弃前仇与唐继尧〖联〗络。

  现在看他们的实力是什么。据记者所得的消息,在本月十七八左右,联唐派曾在香港皇后酒店六十号开会。杨希闵、刘震寰、马素、陈廉伯均亲自出席;唐继尧、段祺瑞、林虎、陈炯明、邓本殷[10]次〔及〕香港政府均派有代表参加。据闻刘震寰曾写信给孙科、张继[11],请其出席会议,孙、张并未赴港,亦未派代表参加。此会议上议决马素担任外交,与香港政府接洽一切。单拿参加这次会议的名单一看,就可知道反革命的力量是什么。那些反革命的力量明目张胆的联合向革命政府进攻,是否如他们所藉以号召的谋西南团结肃清共产党?只要是稍有常识的人便明白了。刘震寰、杨希闵、卖国亲日的安福首领段祺瑞,勾结陈炯明等推翻革命政府,是应有的政策,最使人痛心的就是不肖的国民党右派马素等,于中山先生方死不久,公然公开的与反动的军阀、反革命的买办阶级、卖国亲日的安福政府及英、日帝国主义者勾结,图谋推翻该党总理四十余年革命遗留下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不知何以慰该党总理“在天之灵”!这班反革命分子的罪恶,孙中山先生在日时,本来就说过:最后十余年来他天天就忙于与这班分子打仗。现在他们的罪恶更加昭彰了,他们反革命的假面具纯然揭破了,他们还在香港各报今天发表什么马素的谈话,明天又揭破什么共产党的阴谋,利用社会一般懦弱的心理,阴行其叛党反革命之实。许久以前就应当毅然决然的开除出国民党,国民党的诸领袖们总是犹豫不决,现在总可深一层的认识了他们,决定对他们应取的政策了!

  反革命力量的结合已如上述,但反革命的力量中以唐继尧、刘震寰、杨希闵最有实力。刘震寰、杨希闵之动作最使革命政府危险,因为刘、杨的军队一大部分驻广州及广州的附近。在半月以前本来就应当发作,但因为刘、杨之部下的意见并未一致,与唐继尧尚未联络妥当,因此有香港会议发生,不料香港会议除刘、杨得到陈廉伯五十万帮助外,并未得到积极的结果。迨刘震寰、杨希闵返广州后,情形已大变更,革命政府已久〔经〕从事各种实力的准备且已布置妥当:黄埔及许崇智[12]的军队不日从东江返广州,朱培德、谭组安、援鄂军(程潜部)[13]镇师北江,李福林[14]镇师河南,李济深[15]镇师西江,联唐派的军队大有被包围之势,刘震寰、杨希闵因此不敢积极爆发。然杨希闵返广州后第二日即实行占驻民产保证处、烟酒公买局、电灯局、飞机学校、国民党第七区党部、黄沙车站等机关,于是广州之情形日趋严重,广州纯然在联唐派反动军阀势力范围之下。在这个时期内使人可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国民党中派有妥协的倾向。当杨希闵、刘震寰还在香港的时候,胡汉民曾派邹鲁[16]赴上海劝驾,汪精卫且亲自出马。及杨希闵返广州后,二十六、二十七两日在颐养园连开两次重要会议,出席者有杨希闵、刘震寰、廖行超[17]、赵成梁[18]、胡思舜、胡汉民、汪精卫、谭延闿等。这两次会议,因十分秘密,其内容外间无从知道,但据记者所知,有汪精卫提出大本营改组和起草反唐宣言,刘震寰、杨希闵等愿意签字的消息,总不外是妥协。汪精卫本一书生,素以调和派首领自居,当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陈炯明炮击观音山的时候,尚且与陈炯明调和误大事,这次难免不旧病复发。至于胡汉民,原本与许崇智的意见不合,与其他国民党各有实力的首领的意见又未见得纯然融洽,不无恐怕反动军阀纯然肃清后,许、廖、蒋等[19]提出改组大本营,难被推为政府的领袖,因有想留一部分反动军阀的力量保存自己现有的地位的嫌疑。但是民众的空气是不愿意政府妥协的,商会、各工会、农会、学生团体开会时,均发表宣言拥护政府,反对唐继尧,要求政府肃清反动的军阀,因为他们深知道反动的军阀不肃清,革命政府不能整顿吏治,统一行政,从事各种建设。在别一方面,据记者所知道的军事计划也难使政府妥协,其势必求于武力解决。此外滇军将领联唐的阴谋一天一天的证实,革命政府的领袖们似渐知道刘、杨等之所以要求妥协,在于集中兵力,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待机而发,因此他们最近一二天的态度比较坚决。战争是不可免的。至于反动的军阀战胜还是革命政府战胜,虽还不可预定,但是反动军阀得不到民众政治的同情,反动军阀的实力没有革命政府的充足,论理,应当革命政府战胜,从此使广东的人民处于和平之境!

  [1]唐继尧(一八八三——一九二七),字蓂赓,云南会泽人。滇军军阀。当时任云南省省长、川滇黔三省联军总司令、建国联军总司令。一九二五年三月孙中山逝世后,自封大元帅府副元帅,勾结驻广州之滇桂军杨希闵、刘震寰,出兵进占南宁、柳州,企图自桂东下广东,推翻广州政府。六月,杨刘叛乱平定后,退回云南。一九二七年被龙云、胡若愚等逼迫去职。同年五月病逝。

  [2]陈廉伯(一八八四——一九四五),广东南海人。英国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一九一六年起任“粤省商团军”总团长。一九二四年十月发动商团叛乱,失败后逃往香港。

  陈炯明,见本书第23页注。

  刘震寰(一八九〇——一九七二),字显臣,广西柳州人。桂系军阀。一九二二年投靠孙中山,驻广州地区。一九二五年时任驻粤桂军总司令兼广西省长、广州革命政府委员。同年六月,与杨希闵相勾结,发动叛乱,企图颠覆广州革命政府。失败后逃亡香港。

  杨希闵(一八八六——一九六七),字绍基,云南宾州人。滇系军阀。一九二二年与刘震寰一起投靠孙中山。一九二五年时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广州革命政府委员。同年十一月,在和刘震寰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往香港。

  马素(一八八三——一九三一),广东广州人。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处外交组组长、中国国民党美洲总支部长等职。一九二四年回国。国民党改组前,因反对国共合作遭到孙中山的严厉训斥。

  [3]运筹帷幄,语出《史记·高祖本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以“运筹帷幄”泛指策划机要。

  [4]林虎(一八八七——一九六〇),字隐青,广西陆川人。陈炯明部重要将领。一九二四年陈炯明准备进犯广州时,林部为右翼主力。一九二五年广州政府第一次东征时,在广东兴宁、河源、紫金一带被歼。失败后,退到闽、赣边境,后离广东闲居上海。

  [5]安福政府,指段祺瑞控制下的政府。一九一八年段祺瑞为抵制孙中山在广州召集的国会非常会议,指使亲信徐树铮、王揖唐等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俱乐部,包办选举,重选国会议员。在同年八月召开的新国会中,他们占了约百分之三十的席位。时称这一集团为“安福系”,称其把持下的国会为“安福国会”,称段祺瑞控制下的政府为安福政府。

  [6]东江,此处指陈炯明。

  [7]中山,即孙中山。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孙中山应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电邀,离粤北上商讨国是。十二月四日抵达天津时已病重。同月三十一日扶病由津入京。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京逝世。

  [8]黄埔,指黄埔校军,由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第二团和学生总队组成。第一次东征结束后,一九二五年四月,教导团第一、第二团组成党军第一旅。同年八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9]胡思舜、范石生,杨希闵所部建国滇军第三、第二军军长。

  [10]邓本殷,陈炯明部嫡系将领。时任高雷罗阳钦廉琼崖八属督办、联军总指挥。一九二五年九月,陈炯明部进攻广州,邓本殷配合进攻。一九二六年二月,所部为国民革命军歼灭。

  [11]孙科(一八九一——一九七三),字哲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时任广州市长。一九二五年七月,广东革命政府成立,任国民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一九二六年一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届中央委员,任广州市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十一月,任省常务委员会主席。张继(一八八二——一九四七),字溥泉,河北沧县人。著名的国民党右派。在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六月,与谢持、邓泽如等联名提出所谓“弹劾共产党案”。一九二五年十一月,积极参与组织“西山会议”,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对共产党。一九二六年三月被推为“西山会议派”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2]许崇智(一八八七——一九六五),字汝为,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人。时任国民党候补监察委员、中央军事部长、建国粤军总司令。一九二五年七月国民政府改组后,任广东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部长,广东省军务厅长、省务会议主席,粤军总司令,财政监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特别委员会委员。同年八月廖仲恺被刺后,被蒋介石排挤出广州。

  [13]朱培德(一八八九——一九三七),字益之,云南盐兴(今禄丰县)人。曾任建国滇军总司令,后改任建国第一军军长。一九二五年七月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谭组安(一八七九——一九三〇),即谭延闿,湖南茶陵人。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建国湘军总司令。一九二五年七月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九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任大会主席,并被推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程潜(一八八二——一九六八),字颂云,湖南醴陵人。时任建国攻鄂军总司令。一九二六年一月,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先后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等职。十月宁汉战争爆发后,任西征军总指挥兼第四路总指挥、第六军军长。西征军进入武汉后,任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主席。

  [14]李福林(一八七四——一九五三),字登同,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广东地方派军人。时任建国粤军第三军军长。一九二五年九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一九二八年,被解除军职。

  [15]李济深(一八八六——一九五九),原名济琛,字任潮。原籍江苏,生于广西苍梧。时任建国粤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一九二五年九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十月,改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率部驻广州。十一月,当选为广东省政府委员、军事厅厅长,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后,在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后任广州政治会主席兼广东省政府主席。

  [16]胡汉民,见本书第24页注27。

  邹鲁(一八八五——一九五四),字海滨。广东大埔人。一九二四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会后,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时任国立广东大学校长。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组织国民党右翼团体西山会议派,反共反苏。

  [17]廖行超,滇军杨希闵部第二师师长。

  [18]赵成梁,滇军杨希闵部第一师师长。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在广州革命政府平定杨刘战役中被击毙。

  [19]许、廖、蒋,即许崇智、廖仲恺、蒋介石。

  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广东惠阳人。著名国民党左派。一九二四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并先后兼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军需总监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在广州被右派势力暗杀。

  (1)本文原载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第一一八期,署名亦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