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现代名家 > 蔡元培 | 上页 下页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孑民、仲申、民友,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清光绪进士。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

  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

  1871年,4岁入家塾。

  1878年,光绪四年,11岁,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

  1879年,光绪五年,12岁,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1880年,光绪六年,13岁,由姨母家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

  1884年,光绪十年,17岁,考取秀才。

  1885年,光绪十一年,18岁,设馆教书。

  1889年,光绪十五年,22岁,中举。同年迎娶了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年,光绪十六年,23岁,进京会试,得中贡士,未殿试。

  1892年,光绪十八年,25岁,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等于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27岁,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开始接触西学。

  1898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33岁,由于他的妻子受封建思想约束,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处在不和状态,而当他逐渐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后,便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于是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4岁,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校长,即为首任校长。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1902年,35岁,1月1日,在杭州与他往日的学生黄仲玉女士举办婚礼。同年,与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为抗拒俄国政府觊觎中国北方领土,与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对俄同志会的名义办了《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

  1904年,光绪三十年,37岁,在上海组织建立光复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8岁,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40岁,5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一面学习,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1年,宣统三年,11月上旬,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致电催促下,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年,民国元年,1月4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2月,邀请鲁迅至教育部任职。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

  1913年,民国二年,46岁,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1915年,民国四年,48岁,6月,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导勤工俭学,希望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意图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12月26日,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

  1917年,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同年,邀请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邀请徐悲鸿从日本回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进入北大。

  7月3日,蔡元培为抗议张勋复辟,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

  10月,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议决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理科酌量减少),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选修占四分之一。选修科目可以跨系。

  1918年,民国七年,51岁。5月22日,为“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反对政府变相卖国,又向大总统提出辞职。

  11月16日,“一战”刚结束,在天安门前组织集会庆祝,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1919年,在北京大学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因原来三科分布在不同地区),不代表一级机构。

  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提交辞呈。9日离京。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

  6月15日,发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2月,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5月,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回国任文学教授。8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年底,被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Herriot),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Lepine)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1923年春,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提出辞职,离京南下。秋间转赴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参与要求英、法等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事项。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孙中山提名,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1926年初回国。在上海参加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配合北伐战争,策划三省自治运动,遭孙传芳通缉。

  1927年,3月28日,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主席,对吴稚晖提出的弹劾共产党表示附议,主张“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之党籍”。4月2日,蔡元培再次担任主席,蔡元培再次附和吴稚晖关于弹劾共产党的文告,并拿出了《共产党祸党证据及共产党在浙祸党之报告》。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最初两年内,蔡元培在政治上仍然站在蒋介石一边,支持“清共”。

  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在清党的实施过程中,他不支持滥杀,而是希望将这种政治上的弹压行动纳入比较规范的法治范围,即同意清党但反对杀人。在清党的初期,蔡元培就曾对浙江清党委员会的草菅人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在清党中必须执行三条原则,而且出面营救过可能遭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为劝阻南京国民党当局滥杀行为,蔡元培曾专门撰文劝告国民党当局继承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以德服人,停止滥杀。

  之后一段时期,蔡元培把精力主要放在组建中央研究院上,他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开始专注国家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并相继辞去了其他职务。“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33年6月,为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其他国联成员国间在文化、教育上的合作关系,与张静江、厉麟似等人联合国联,筹备成立了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

  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此外,蔡元培还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墨迹1

  蔡元培墨迹2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